相关搜索词
“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辩证关系之初探
作者: 司亚娟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民族唱法”   原生态唱法   展望  
描述: 族唱法”的概念、“民族唱法”的历史发展、“民族唱法”的韵味、“民族唱法”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从广义上说,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曲艺唱法、民歌唱法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即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而现在的“民族唱法”指的是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所创建的“学院派民族唱法”。从四个时期介绍了“民族唱法”的历史发展;从字韵、润腔、情韵三方面论述了“民族唱法”的韵味;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造成“民族唱法”“千人一腔”现象的原因。第二部分:原生态唱法。这一部分介绍了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原生态唱法的现状、原因及两者的比较与关系。原生态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原汁原味,大多数歌手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基本上采用真声歌唱。原生态唱法和原生态民歌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态民歌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面临消亡的境地。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媒体开始重视并参与到拯救原生态民歌中来,将原生态唱法列入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就是对原生态唱法最有力的支持,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又推出了介绍各民族地区原生态民歌的节目,使广大观众领略到了原生态民歌的独特魅力。从概念、咬字、声音、歌唱技巧等方面把“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做了比较,阐述了原生态唱法是“民族唱法”的源泉,是基础,是根。“民族唱法”来源于原生态唱法。无论是原生态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两种唱法可以并存,不存在选择一个就一定要排斥另一个,而应当使其保持各自的特点、优势,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吸收和提高,共存发展。第三部分: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未来展望。首先要加大对原生态唱法的研究、整理、挖掘,其次保持原生态唱法演唱的风格和韵味,因为演唱的风格和韵味是原生态唱法发展的灵魂。可以在民族地区开设特色的音乐教育。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以本地民族居多,他们有继承原生态音乐的优势。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可适当地增加原生态音乐的教育,还可以聘请本地一些具有丰富歌唱表演艺术经验的原生态唱法老艺人指导学生。科学的“民族唱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风格也不是单一性的,应该是多元化的。原生态唱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专业艺术院校去研究、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去认真的思考一下,认真的研究一下原生态唱法,学习原生态歌手演唱的优点。我们只有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观才能逐渐克服这种“千人一面”的现象。
山西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任庄扇鼓
作者: 张英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任庄扇鼓   祭祀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  
描述: 与傩的关系等方面,从而一一探究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具的特点以及特色,并且通过任庄扇鼓与山西晋南地区其他的鼓舞作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任庄扇鼓不同于其他鼓舞之处。作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任庄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作者: 黄娟莉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   实用性能力  
描述: 教师而服务的。而现实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专业化”或者“专业舞蹈课简化”的现象,脱离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幼儿园实际工作出发,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幼儿教师为目标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要方法进行研究,从舞蹈课教学出发,进行幼儿园实际工作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为提高学生适应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提出强化实用性舞蹈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做些有益的探索。全文分为引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共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第一部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及舞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针对幼儿园实际工作对教师的舞蹈实用性能力要求,按照广东省幼儿园级别从省一级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县(市、区)一级幼儿园分别进行调查,深入分析不同层次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舞蹈能力的要求和近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的舞蹈能力状况,总结了幼儿园工作对教师舞蹈实用性能力的具体要求,为下一步进行强化学生实用性舞蹈能力的教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第三部分研究分析幼儿园工作对教师舞蹈实用性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首先要认真完成全方面的舞蹈基础部分教学,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考虑学生今后的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课堂教学中要大大丰富幼儿舞蹈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切实可用的幼儿舞蹈内容。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体验法、说、唱、跳结合法、合作式教学、因材施教、分层式教学、加强幼儿园实地见习、实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中,我们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第四部分论述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实用性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舞蹈知识也只是构成幼儿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舞蹈的综合运用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学生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明显的实效性,以期提高学生对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愿与同仁们共同携手做更深入地研究。
感统训练在提高少儿舞蹈啦啦队表现力的应用研究
作者: 胡香瑞   来源: 广州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少儿舞蹈   啦啦队运动   表现力   感觉统合训练  
描述: 表现力的目的。br 经过实验研究发现:br 1.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对实验组舞蹈啦啦队队员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仅通过对平衡协调能力的测量,反映运动能力的提高,从而间接反映舞蹈啦啦队表现力
探析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动态
作者: 杨阿红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舞   新舞蹈   现代舞  
描述: 示当代舞对国内外舞蹈发展的深远影响。最后指出当代舞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创作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优秀作品,表现当代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新舞蹈”,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舞蹈运动至今发展的总体认定。新舞蹈艺术石五四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在中国舞蹈历史进程中的反映。它即是老一代舞蹈家近代舞蹈创作实践活动,更涵盖建国后巨大的新舞蹈创作运动实践,总体概括为中国“当代舞蹈”。在表演创作以及审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直接体现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感情状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它在作品选材上指向了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感情状态,对于中国戏曲舞蹈、芭蕾舞、西方现代舞中的舞蹈元素则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在时间和舞种上比现代舞容纳的东西更加广泛。该舞种的作品追求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情趣,反映中国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性的精神风貌。当代舞是应运而生的,简单地说,从历史背景看,当代舞是伴随着中国人民从革命时期走过来的,抱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以及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念而产生。当时的民族民间舞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中国人民的那种自豪和欢喜,于是当代舞产生了。当代舞是中国人自己的舞蹈,它的发展问题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当代舞在形象鲜明和动作语汇丰富,容易理解,更受观众喜爱,因此它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舞艺术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课题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审美价值。对于当代舞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比如说近几十年来中国舞台上,军事题材精品力作频频出现,像《天边的云》、《走、跑、跳》、《军中蛟龙》、《毕业歌》、《祖国知道我》等剧目。这些军事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专业舞蹈还是战士舞蹈,其共同点都是以当代舞的风格来表现作品主题的,由此可见,军事题材舞蹈与当代舞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当代舞风格的军事题材作品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的飞速前进也无疑给当代舞的界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梳理、研究和解决当代舞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希望本论文能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当代舞艺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为将来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丰富详实的有据参考。让当代舞这股新生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吸取更多艺术门类的养分,创作出更多反映群众、反映生活的精品之作。
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 胡蜀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赣南采茶舞蹈   形态   传承   单袖筒  
描述: 一。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采茶地区的各种民间歌舞、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民俗,又有独特风韵的表演技巧。赣南采茶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属于汉族民间舞。在舞蹈中,动作形态的特征是舞种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独具特色的形态就是形成那种风格最好的表达。要对“单袖筒”动作形态、风格、“主干动作”、文化有全面的认识,这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也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非常重要。为了传承和发展流传下来的采茶舞蹈,本文从赣南采茶舞蹈种类和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两个方面对赣南采茶舞蹈做了简单的梳理;通过对“单袖筒”动作形态、“单袖筒”的独特风韵、“单袖筒”对人物情感的表述、锣鼓伴奏对“单袖筒”表演的影响、“单袖筒”与中国古典舞中“双水袖”之异同、“单袖筒”与“矮子步”和“扇子花”的关系六个方面的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表演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宗教、文化意蕴。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及具体动作形态考察,客观描述和分析赣南采茶舞蹈“三绝”之一的“单袖筒”独特的形态、特征、文化及与其相关的艺术文化关系,力求客观准确地研究“单袖筒”文化传承发展道路的完美图景。本论文的论述基本上建立在“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框架上,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采用了夹叙夹议方法来阐述文章内容。一个表演形态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对“单袖筒”形态与文化传承进行研究,论文开头的序主要是以综述的形式来论述赣南采茶舞蹈种类,从而引出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为文章的开始做好铺垫。第一章主要对“单袖筒”形态进行横向、纵向精致地剖析。在对各个论点进行阐述时,本文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动作简图,以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二章从“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着手,进一步论证“单袖筒”形态背后包裹的深刻文化意蕴。第三章主要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作研究,对以“单袖筒”为动作元素创作的代表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对最新的赣南采茶优秀剧目《那一别》作详细的分析,并对如何推动“单袖筒”的传承和“单袖筒”的创作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本科)中国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研究
作者: 胡泊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舞课   表演性教材   表演专业  
描述: 的民间舞课教材是近年来教材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表演性教材的提炼,其目的要鲜明、方法要独特、教学实施要灵活多样,与其他训练性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就目前的民间舞课表演性教材的提炼而言,其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的实施,并未充分体现出表演人才培养的训练目的和重点,仍然有待提高。学生对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驾驭等方面能力略显薄弱,形成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表演专业所需的实际能力进行分析,结合课程理论和表演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引导,透视表演性教材提炼和编排的精髓及训练价值,最终引出本文对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完善的设想——即“典型人物个性化教材”的提炼和“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教材”的提炼。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对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的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讨和设想上的初步创新。第一章是对本科民间舞课教材的形成和现状进行追溯与回顾,客观的分析民间舞课教材从最初的摸索到逐渐系统的历史进程。通过第一节对教学和教材的发展进行较为宏观的论述,对不同阶段的教材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第二节对教材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论述,并分别从“高等舞蹈院校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和“不同专业方向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两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条理的整理和阐述。第二章是针对目前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并结合现状的具体情况了解其对实现教育目标的影响。将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结合起来,在对本科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中总结和归纳出目前民间舞课教材具有的训练价值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三节中将所存在的问题从“显性”和“隐性”两种视角去展开论述,找到教材完善的突破点。第三章重在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对民间舞课教材的提炼、完善、创新予以较为详尽的阐述,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去审视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教材的提炼、编排等环节,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本章主要借鉴教育学中教材论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收集和整理教育前辈多年来的教材提炼方法、编创方法等间接经验,为表演性教材的提炼与创新做以理论上的剖析。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笔者对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的设想。前三章的详述与解析主要是为本章表演性教材提炼、创新而埋下伏笔,旨在通过对民间舞课教材的历程、现状、理论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引出针对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特色化提炼的设想和建议,并通过“典型人物个性化教材”、“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教材”的提炼对现有表演性教材予以补充,并强调表演性教材在对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民间舞教学中的训练价值和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了教育学、戏剧学、舞蹈学等多种相关理论,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对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的完善做以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些许看法。教材的发展、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笔者没有在本文中详尽地列举表演性教材的具体呈现形式,而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对于个性化表演性教材提炼的宏观思路上,希望能够为民间舞课教材的建设进献绵薄之力。
泉州音之旅雅韵深情音美
作者: 晁戴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洞箫   江总书记   学习   演奏   泉州市   乐团   演出   表演   自然之美   泉州南音  
描述: 千百年来对音传统的恪守、护佑与传承。 盛夏,怀着对千古遗响深深的渴望,我们《广播歌选》采访组来到音的故乡泉州,作为一名听众,细细品味泉州音的深情之美。 音,自然之美
中国当代民族唱法发展趋向研究
作者: 孙艳丽   来源: 聊城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歌唱法   原生态   民族唱法   中国当代   学院派  
描述: 唱法像民歌一样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文章对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并且确定了研究的确切时间范围——建国后的民族唱法。建国后,有关民族唱法是保持“民族本色”还是“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等唱法问题的争执始终存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一直困扰着人们,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八九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学院派”民族唱法,它以一种独具风格的唱法和表达方式几乎争霸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整个舞台,中国的民族声乐道路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自2002年,“原生态”民歌这个新生词出现,在时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歌曲和唱法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可。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具体发展变化是什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建国后民族唱法的这些变化?各个阶段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中国当代民族唱法将怎样发展,它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文章将根据中国建国后每个阶段的民族唱法发展的具体现象进行研究,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出上述问题并最终论证文章的论点。 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从建国前主张的“全盘西化”、五四时期的“中西融合”至建国后的“民族化”,八九十年代“学院派”民族唱法主张的又一次“中西融合”及最近“原生态”民族唱法的“民族化”,这种变化既充分说明了它发展的复杂多变,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循环的模式和状态。每个阶段的观点持有者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民族唱法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现象。论文试从简述建国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变化问题入手,在论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民族声乐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代民族唱法两种发展的表现形式“学院派”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详实的论证了“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演唱技法特点、如何正确看待“学院派”民族唱法及“原生态”唱法的提出发展和如何正确看待“原生态”唱法,并简单论述了中国当代民族唱法未来的发展趋向问题。论文约4万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宏观的视角阐述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以建国前的民族声乐发展状态引入建国后民族唱法的发展,以此形成一次唱法变化的对比。建国前,民歌创作在五四时期出现了“中西融合”的现象和趋势;建国后,民族唱法出现了多次变化,从“民族化”至“中西融合”再到“民族化”是一条主要的变化曲线。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当代的一种重要民族唱法——“学院派”民族唱法,主要集中在对发展现状、演唱技法与特点和如何正确看待“学院派”民族唱法三个方面的论述。对“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从“提出”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不足之处”和“正确看待”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对“学院派”民族唱法的评价。 第三部分,“原生态”唱法,从提出与发展现状、如何正确看待“原生态”唱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肯定一些音乐教育家和学者观点的合理性,并从理论和社会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过程,认为中国当代民族唱法中的“民族性”和“西洋性”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思路。我们应该坚持“学院派”民族唱法中科学的方法,并不断吸收民族声乐中其他唱法的精华,如戏曲、曲艺等艺术元素,使中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同时,一定突出民族风格和民族特性;同时要采取一定措施继承、发扬和保护“纯正”的原生态唱法,使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舞台更加绚丽多彩。“学院派”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是两条需要同时发展的道路,二者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同时促进两种唱法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
舞蹈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建构
作者: 任颖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建构   艺术   中华文明   舞蹈  
描述: 论社会动荡还是稳定,舞蹈始终承载着社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恩格斯概括马克思的历史观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研究舞蹈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建构问题,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因此必须要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上层建筑的问题,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不同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自然有着很大的差别,舞蹈文化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这更说明了舞蹈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形态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笔者并未像以往研究中国舞蹈史或中国文明史那样叙述历史,而是将每一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与在这种特点下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舞蹈文化重点描述,总结归纳最具代表性的规律和内容进行详述,也着重研究文化系统中的精神文化层面,但另一方面也论述了精神文化层面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的联系。本文不是对每一时期舞蹈的简要介绍和和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典型舞蹈内容和舞蹈趋势概括某一时期舞蹈发展所代表的文明程度,将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归纳为一个共性。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所讲述的原始舞蹈,无论是狩猎舞、祭祀舞,亦或是游戏,礼仪,都渗透着原始先民最本真的生命律动,以及对自然界神秘的无限崇拜的纯精神。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吸收了各位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理论研究精华,对各时期舞蹈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整理出了具有典型性的观点和理论,对某一时代舞蹈所特有的文化特点和形成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考证,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舞蹈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建构作用做清晰的描述。本文最后一章主要论述了近代、现代、当代舞蹈文化发展的情况。对于三个时代的划分在文学界和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文学界认为近代文学从1840年开始,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开始,当代文学从1949年建国后开始。史学界认为近代从1840-1949,现代等同于当代是从1949至今。无论何种分法都有其道理,合乎其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舞蹈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也必然有其时代特点。因此,本文根据舞蹈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一,近现代,即1840-1978。二,当代,即1978至今。使舞蹈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建构作用能够更清晰的体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其他的艺术门类共同成长,要探索舞蹈文化与时代精神和文明足迹的内在关系和表现规律,就必须研究、结合美学、文学等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文化间的横向比较,才能更清晰的突显出舞蹈在中华文明中的的发展步伐和轮廓。
< 1 2 3 ... 184 185 18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