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尚德义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诠释人物形象
作者: 杨君月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啊   尚德义   鲁迅》   艺术歌曲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描述: 术歌曲对于音乐、作曲中如何诠释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哪些帮助和深远的意义。本篇论文主要是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相关概念的解读。首先是艺术歌曲。在我的理解来看,艺术歌曲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表现在歌词和旋律,一部美丽含蓄的词加以谱写上极具艺术性和婉转性的旋律,使之成为完整的具有相当表现形式的歌曲。其次是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广义的艺术歌曲中发展延伸出来的,带有中国民族性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点的艺术歌曲。第二章,尚德义和他的艺术创作。尚德义出生于沈阳,少年长在兰州,青年时期在北京求学,后来尚德义先生对于歌曲创作各方面的特色和与灵感,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尚德义先生是一位擅于发现生活和理解生活的人,能够实实在在的把自己交给生活交给整个社会,这也是尚德义先生的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很重要的原因。尚德义先生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其特点的,随着生活背景的改变与生活阅历的丰富,尚德义先生的作品越来越深刻的深入人心,他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尚德义先生的作品取材广泛、雅俗共赏、融汇中西、个性鲜明、旋律清新、节奏丰富。第三章,尚德义作品中对人物形象诠释的创作特征。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领域很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诠释的创作。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这一题材是非常少见而且非常珍贵的。尚德义先生在诠释人物这一方面的创作价值以及他独特的美学价值观使尚德义先生的这部分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占有极高的地位。第四章,尚德义四首艺术歌曲的分析。这四首艺术歌曲分别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啊,鲁迅》、《祥林嫂》和《阿Q》。由于本篇文章着重于对尚德义先生以人物为题材的艺术歌曲的研究和对比,所以挑选了个人认为最具特色的这四首艺术歌曲。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啊,鲁迅》、《祥林嫂》和《阿Q》这四首艺术歌曲进行分析,总结创作中的特色手法和作品的对比。第五章,尚德义人物题材作品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德义先生不仅在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且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在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具有相当价值的美学思想。尚德义先生的作品总是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作品是对人们追求真实的生活和真、善、美的生命的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从《太一Ⅱ》、《纹》看中国当代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若干艺术特色
作者: 王甜甜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主体   民族化符号   声音构建方式   瓦式结构   电子声学音乐   计算机音乐   安承弼   中国电子音乐   实时控制   许舒亚  
描述: 电子音乐装置而作的《纹》(Moo·Nui)(2002)。文章通过阐述其各自的创作技法,创作思维和创作理念,结合实际鸣响与例文本两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立体化的个体艺术特色梳理以及综合比较梳理。两部作品不仅体现
山东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现状研究
作者: 白丽娟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东   独奏曲   民族管弦乐曲   当代   民族器乐  
描述: 例进行横向的创作比较分析,运用时间和空间交叉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细致、 全面地对山东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的现状进行研究。绪言部分首先对本论文的选 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论文一到四章以时代
山西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任庄扇鼓
作者: 张英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任庄扇鼓   祭祀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  
描述: 一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一面。特别能保存至今的《扇鼓神》,不仅对于整个任庄扇鼓来说意义非凡,而且对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记载。如今,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文化,已经随着现任传承人
河南开封民间舞蹈“盘鼓舞”之探究
作者: 原阿敏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表演形式   起源   传承与发展   开封盘鼓舞  
描述: 的演奏形式和鼓的记法,以及舞蹈动作的造型和手势,从细节之处窥探其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足迹。从而揭开开封盘鼓舞的神秘面纱,使之全然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引发人们对开封盘鼓舞的关注与保护。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音乐创作的时代性及创新性: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创作纪实
作者: 陈燕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创新   音乐舞蹈史诗   音乐创作  
描述: 周年之际,河北师范大学师生编创、设计、演出了一部新型音乐史诗——“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其创作意图有三:首先是在西柏坡厚重、磅礴的基调上,突出西柏坡的主导信息性,传导西柏坡的核心精神理念,即:彻底的革命意识;强烈的自省意识;鲜明的宗旨意识:积极的学习意识。其次是为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政治信仰教育,以及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其三是用音乐的熏陶,艺术的震撼来引领人们群众拥护党的领导,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人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的人生,是留有遗憾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人生。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以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既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又对观众进行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由以下几个乐章组成:[序幕]“记住西柏坡”;[第一乐章]“沃土红村”;[第二乐章]土地还家;[第三乐章]砺兵石门;[第四乐章]决胜千里;[第五乐章]鱼水情深;[第六乐章]进京赶考;[尾声]在路上。本论文立足于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整体内容介绍,着重进行音乐创作分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话剧的分析),意在论证音乐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音乐创作要有创新性,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有生命力。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位于太行山区,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音乐史诗《西柏坡》以歌舞、音诗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营造的现场气氛逼真、亲切。舞台上既能表现高等院校的青年学子心系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与祖国命运同呼吸共成长,同时又运用高科技的方法用背景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利用高科技音乐效果,把不同时代的场景同时再现舞台,是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创新。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声乐作品包括八首合唱、四首独唱、一首对唱,论文对其中的两首作品进行分析论证。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器乐作品吹打乐《翻身的日子》,真实再现了河北大地上,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欢天喜地的情景。器乐作品的分析侧重于唢呐曲。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舞蹈作品分为伴舞、舞蹈两种形式,本论文针对舞蹈创作的特性,引导读者欣赏一场看不见的“舞蹈”。音乐创作的时代性造就了音乐的风格,音乐史诗《西柏坡》既创造性地演唱了战争年代的创作歌曲《太行山上》(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又有革命前辈作词(朱德词)河北师大音乐学院教授谱曲的《攻克石门》(骆岭曲)。不同时代创作的歌曲,有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革命建设时期的音乐风格的不同。音乐的创新性在于,不但传承了音乐舞蹈史诗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对表现内容有所创新。情景话剧的表演形式,出现在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中;电脑音乐出现在音乐舞蹈史诗中,这些都是解放初期的音乐制作所不能比拟的,也是音乐史诗《西柏坡》创作的尝试和创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得好:“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激励音乐工作者利用音乐专业知识,创作更多更好音乐作品。这个观点是笔者写此文的最终目的。
贵州省六盘水市汪家寨镇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调查和研究
作者: 王卫红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恳合呗   彝族   舞蹈   新华村  
描述: 真研究,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 进一步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又有利 于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使彝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光大。 本文在广泛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试从如下几个方 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导论。这一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 学术界关于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而为更深入地 探究本课题奠定了基础。 二、新华村概况及彝族舞蹈“恳合呗”的起源。新华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 钟山区的西北部,是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交 往相对封闭,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较小,这里的彝族人民在婚丧嫁娶及 节日活动中,以舞蹈“恳合呗”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并发 展成为新华村彝族文化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恳合呗”的起源, 根据作者的走访调查及有关文献的记载,主要有四种说法,这在文中叙及,此不 赘言。 三、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及其特征。这里,着重就新华村彝族舞蹈“恳 合呗”的基本情况、动作、舞蹈道具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就其主要 特征而言,它集记事性与叙事性于一体,群众性较突出,祭祀性较明显,反映了 新华村彝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 四、与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相关的民俗。在新华村,民俗主要体现在 婚俗、饮食、服饰、祭祀礼仪、朴素的生死观等方面。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 与这些民俗紧密相联。 五、对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其中,主要研究和探 讨了舞蹈“恳合呗”的传承谱系、发展机遇及如何传承和保护“恳合呗”等问题。 早在清代,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就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从民国至今,这一 舞蹈文化继续得到发展。如何进一步保护并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六、结语。通过以上研究和探讨,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的发展前景充满着希望。 总之,对新华村彝族舞蹈“恳合呗”进行调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这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我 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服务。
古筝悲情乐曲中的按揉音和滑音分析
作者: 张亚琼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多用按揉音,河南筝派多用按颤音)。以下将把这二者合为一种技法进行分析,暂且统称为“按揉音”。 1.按揉音之音色 在古筝悲情乐曲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原本可以用右手
原始与现代的邂逅:三首交响乐之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研究
作者: 柳进军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作曲技法   西南少数民族元素   结构布局音高组织   节奏形态   《纳西一奇》   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   《地图》   融合   《小交响曲——巫》   音色特征  
描述: 作的协奏曲《地图》、金湘作曲的《小交响曲——巫》、朱践耳作曲的《纳西一奇》——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所涉及作品中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特点,进而达到分析作品、为音乐创作提供借鉴之目的。中国西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西南就处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南亚文化的交汇点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变异,具有十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当代老、中、青几代作曲家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一批涉及西南少数民族元素的、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交响乐作品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曲家金湘教授曾在《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一文中,对民族音乐传统划分为上层、中层及底层,其中,上层为音乐形态学范畴,中层为乐思发展逻辑范畴;底层为哲学观及美学思维范畴。从对“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的继承与发展来看,本文所分析的三部现代管弦乐作品各有侧重。作曲家根据作品需要或从个性出发,在创作中选择取舍,有的着重于曲调、有的着重于特性音程、有的着重于节奏、有的着重于音色、有的着重于结构、甚至有的着意于意象。本论文主要采用乐谱分析和音像分析的研究方法。绪论:阐述本论文的立论依据、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第一章:概述中国西南概貌及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第二章至第四章:从“结构布局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音高组织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节奏形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音色特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等方面出发,分别对谭盾的《地图》、金湘的《小交响曲——巫》、朱践耳的《纳西一奇》进行剖析;第五章.比较三首作品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方面的异同,重点从三首作品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体现的美学上进行横向比较;本论文与笔者的作品《云贵两章》中的《引子·赋格·傩》同期交叉进行。论文在最后的第六章里阐述了《引子·赋格·傩》中西南土家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的融合。本文总结了以上作品中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法的融合,通过分析,并结合本人思考中的创作实践及实践中的思考,笔者意识到,一方面,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中蕴含着“现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以上涉及西南少数民族因素的管弦乐作品,其“现代”中蕴含着“原始”的基因,“原始”中衍生着“现代”的思维,它们是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产物。“原始”与“现代”,这一对似乎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两端,因在创作中的融合而达到统一,传统基因与现代思维的化合,使作品下接“地气”,上得“天时”,并因此更兼具了吸引听众的“人缘”。融合我们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音乐的创作一定会更加根深叶茂!这也是本论文给我们包括给笔者的珍贵启示。
音乐·作曲家周年纪念,方便的借口?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10又是纪念大年 2010年其实也是一些乐队作品大家的纪念大年,比如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的百年诞辰、俄罗斯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的百年冥诞、德国作曲家雨果·沃尔夫、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和西班牙作曲家艾萨克·阿尔贝尼斯诞辰150周年、罗伯特·舒曼诞辰200周年、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凯鲁比尼诞辰250周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格莱西诞辰300周年、意大利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诞辰350周年。这些丰富多彩的周年纪念展示了从德国、西班牙到意大利和奥地利波澜壮阔的音乐风格。当然,对于交响乐而言,马勒、舒曼、巴拉基列夫和巴伯都是无可争辩的代表人物。 检视这4位作曲家的生活也是十分有趣的。马勒和舒曼已经被媒体施以浓墨重彩,甚至有一大批主题电影诞生,比如描写马勒和妻子阿尔玛·马勒关系的电影《风中新娘》,和描写舒曼和克拉拉不朽爱情的电影《春天交响曲》。两位作曲家都与背后的女人紧密关联。女人既是灵感的源泉,也是生活的不幸。作曲家因此陷入神经质的癫狂、高度敏感,舒曼还发了疯。 不同的是,阿尔玛除了马勒,还投入到以格罗皮乌斯、克里姆特和策姆林斯基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的怀抱。克拉拉·舒曼却孤守终身地推广舒曼的音乐,从而掩盖了自己的创作天赋。而克拉拉无意之间成为勃拉姆斯灵感的源泉,两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互动促使勃拉姆斯创作出一系列情感抑制、结构大气的交响乐,为后人称道。 巴拉基列夫和巴伯即使没有如此摧枯拉朽、干柴烈火的绯闻生活,但两者的相仿之处在于都创作了两部交响曲,但作品命运多舛,两位作为主流交响乐作曲家的声名尚未完全确立。虽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鲍罗丁的音乐才思均来自于巴拉基列夫,但巴拉基列夫过于腼腆,总是大幅推迟自己作品的完工和公演,以至于交响乐创作天才渐渐被时代遗弃。 逢周年才得以“完美再现” 作曲家死时可能穷困潦倒,但以作曲家为名的纪念活动却总能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整个音乐产业,周年纪念无疑意味着价值连城的商业利润。 仅以2006年为例。当年是莫扎特逝世250周年,奥地利全境(除了格拉茨)的莫扎特纪念活动甚至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据位于维也纳的奥地利莫扎特纪念活动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仅维也纳就举办了近3000场活动,纯赢利近2千万美元,吸引到了1200万名游客。这也刷新了一个主题纪念活动的创收纪录。一家莫扎特糖球的生产厂商在2006年一年卖掉了200万份糖球,比2005年增加了60%。 当然,这份报表还不包括多如牛毛的音乐会、特许纪念品、电视和广播节目、乐谱拍卖和因为高峰期的“莫扎特效应”所引发的父母望子成龙所必然带来的消费狂潮。2010年的肖邦大年中,以环球、EMI和SONY为首的三大唱片公司竞相出版肖邦唱片大套装,将过去发行过的唱片重新整理打包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这种循环再生的伎俩已经是唱片公司大发“死人财”的最佳途径,除了肖邦、威尔第和海顿等作曲家也同样适用于卡拉斯、卡拉扬和鲁宾斯坦等音乐家。 然而音乐家的周年纪念除了巨大商业价值外,也有音乐猎奇上的广泛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2006莫扎特纪念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了作曲家全部22部歌剧舞台作品,甚至包括两部未完成的佚作。22场歌剧演出均录影录像,于同年11月出版DVD。上演全套歌剧的做法在历史上少有先例,也为人们系统了解莫扎特歌剧全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因为毕竟莫扎特的近10部歌剧基本已从舞台上绝迹。 同样的做法也用于2009年的门德尔松纪念活动中。作曲家鲜为人知的早期作品诸如17岁时写就的八重奏、少见的大调作品D大调大提琴奏鸣曲和《圣保罗受难曲》等都在那年作了历史演出后的首演,意义重大。这位发掘并复兴了“西方音乐之父”巴赫音乐的德国犹太作曲家终于在其诞辰200周年之时得以以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0年的肖邦诞辰200周年来临之际,笔者注意到,国家大剧院强势主打,是由14位钢琴家历时一年以14场音乐会完成的肖邦纪念音乐会。这也是大陆纪念肖邦的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音乐会系列。即使如广告词中所说“呈现完美的肖邦”——但钢琴音乐并不代表“完整的肖邦”,肖邦纯钢琴以外的音乐很少能在舞台上听到,诸如他改编自莫扎特歌剧《唐璜》中“让我们手拉手”的钢琴和乐队变奏曲、几首乐队随想曲和幻想曲,分别为乐队伴奏和伴奏大提琴主奏而写的两首波罗乃兹舞曲和乐队或钢琴伴奏的19首波兰歌曲。创作后期的肖邦对大提琴情有独钟,不仅写就了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还有若干首大提琴奏鸣曲、E大调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问世。他生前的最后一部编号作品便是创作于1846年的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5号。缺乏了大提琴、室内乐和声乐的肖邦不失为纪念大年的遗珠之憾,而等到过了纪念大年,我们更难有机会能够听到这些罕见作品的现场。 周年之外的音乐难有为 其实音乐家纪念绝非新鲜事物。就中国国内而言,在西方音乐解禁后就涌现出一大批纪念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曾于1985和1987年在上海音乐厅连续推出纪念贝多芬诞辰215周年和逝世160周年的音乐会,成为当时乐界一大盛事。1998年纪念柴科夫斯基逝世105周年,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在张国勇、谭利华和张艺的指挥下推出三套音乐会。此外,1989年的约翰·施特劳斯逝世90周年和卡拉扬逝世纪念音乐会都折射出一个人情味十足但资讯相对落后的社会特色——乐团需要以大量作曲家纪念指导曲目和音乐会编排得以维持。 而在西方社会,作曲家的周年纪念,已经超出了原始的曲目堆积,更注重音乐派生的功效,纪念人物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家,而扩展到了激发音乐家灵感的历史人物。比如2005年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伦敦的逍遥音乐会借题发挥,顺势推出“童话”主题,上演德沃夏克《水仙女》、普塞尔《仙后》、拉威尔《孩子与魔法》、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等童话题材音乐,既做到切题,又正好融入音乐会“蓝彼得”亲子音乐会系列中,可谓事半功倍。2007年全球纪念歌剧诞辰400年推出的“奥菲欧”主题音乐会,2006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首演的肖式歌剧《鼻子》都是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举措。 然而非纪念年亦不意味着系列音乐会就“无米下锅”。BBC第三套古典音乐电台曾于2005年推出长达6天的不间断144小时的马拉松节目,滚动播出贝多芬作品全集录音,创下了该台有史以来的收听率新高,也为其他机构的滚动节目提供先例。广州星海音乐厅于2007年11月底以连续10天内的8场音乐会由韩国钢琴家白建宇完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的壮举。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自2008年以横跨两年的8场音乐会推出“完全贝多芬”,邀请法国钢琴家让一埃弗伦·巴维同样剑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并于2009年顺势推出“完全巴赫”。 这些精巧构思、长远规划的系列音乐会摆脱了周年纪念的束缚,为大众呈现出四季常相宜的脉动。周年纪念终究和为纪念巴甫洛夫吃全聚德烤鸭一样,只是一个方便的借口而已。
< 1 2 3 ... 169 1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