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王西麟现代音乐作品研究
作者: 毕英爽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思维   王西麟   现代音乐作品   艺术特征   创作技法  
描述: op.51)、《第八交响曲(室内交响曲)“喜剧的对话”》(op.54)、《太谷秧歌交响组曲》(op.55)以及《钢琴协奏曲》(op.56)为研究对象,通过谱例分析、音响感知、技术对比等手段,分别从创作技法、创作思维以及艺术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王西麟的生平和作品做了简单的介绍,其次分别从旋律、节奏、复调、配器、音块使用和高潮构建等方面针对王西麟典型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做了详细研究,然后从交响性思维、民族情感思维、简约思维方面对王西麟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创作思维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最后从简约与复杂相结合、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三个方面总结了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尚德义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诠释人物形象
作者: 杨君月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啊   尚德义   鲁迅》   艺术歌曲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描述: 术歌曲对于音乐、作曲中如何诠释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哪些帮助和深远的意义。本篇论文主要是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相关概念的解读。首先是艺术歌曲。在我的理解来看,艺术歌曲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表现在歌词和旋律,一部美丽含蓄的词加以谱写上极具艺术性和婉转性的旋律,使之成为完整的具有相当表现形式的歌曲。其次是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广义的艺术歌曲中发展延伸出来的,带有中国民族性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点的艺术歌曲。第二章,尚德义和他的艺术创作。尚德义出生于沈阳,少年长在兰州,青年时期在北京求学,后来尚德义先生对于歌曲创作各方面的特色和与灵感,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尚德义先生是一位擅于发现生活和理解生活的人,能够实实在在的把自己交给生活交给整个社会,这也是尚德义先生的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很重要的原因。尚德义先生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其特点的,随着生活背景的改变与生活阅历的丰富,尚德义先生的作品越来越深刻的深入人心,他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尚德义先生的作品取材广泛、雅俗共赏、融汇中西、个性鲜明、旋律清新、节奏丰富。第三章,尚德义作品中对人物形象诠释的创作特征。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领域很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诠释的创作。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这一题材是非常少见而且非常珍贵的。尚德义先生在诠释人物这一方面的创作价值以及他独特的美学价值观使尚德义先生的这部分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占有极高的地位。第四章,尚德义四首艺术歌曲的分析。这四首艺术歌曲分别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啊,鲁迅》、《祥林嫂》和《阿Q》。由于本篇文章着重于对尚德义先生以人物为题材的艺术歌曲的研究和对比,所以挑选了个人认为最具特色的这四首艺术歌曲。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啊,鲁迅》、《祥林嫂》和《阿Q》这四首艺术歌曲进行分析,总结创作中的特色手法和作品的对比。第五章,尚德义人物题材作品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德义先生不仅在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且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在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具有相当价值的美学思想。尚德义先生的作品总是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作品是对人们追求真实的生活和真、善、美的生命的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 魁丽华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声唱法   多元化   民族唱法   民族化   美声化   发展   借鉴  
描述: 艺术特性和两者借鉴融合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民族唱法要向美声唱法借鉴咬字吐字、打开喉咙、整体共鸣、混声唱法等方面的必要性,美声唱法要向民族唱法借鉴语言“韵味美”、“润腔美”、“喷口”出字、“字韵声腔”、“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方面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当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歌唱家在为我国的声乐艺术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唱法美声化与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基于他们在这方面成功的实践,笔者试图探讨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美声化及两者融合共促于技术层面之可行性外,更试图说明两种唱法的融合发展在我国当前不仅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审美要求,更将对我国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总而言之,不论是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二者技巧相互借鉴吸收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看,也不论是从兼容两种唱法成功歌唱家的实例来看,还是从大众审美趣味和声乐教育现状看,两种唱法的借鉴融合都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歌唱家个人艺术生命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我国声乐发展的动力和出路。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两种唱法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趋势,即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思考我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旨在理性地探索我国两种唱法的现实境遇,从而实现我国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又快又好地平稳发展,即在展示多元、互补多元、发展多元、多元分流中共同发展,让这两种唱法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前进。
秦安传统民间仪式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 孔薇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羊皮鼓   蜡花舞   文化传承   秦安   舞蹈教学  
描述: 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特点和艺术价值。秦安仪式舞蹈流传于渭河支流的葫芦河下游,属于黄河流域文化,是一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中,秦安地区的“蜡花舞”、“羊皮鼓舞”作为一种当地特有的传统仪式舞蹈,在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文化特征,征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本文以甘肃天水地区的民俗活动为背景,以秦安当地的传统仪式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对天水地区传统仪式舞蹈的起源与流变脉络进行了详尽梳理的基础上,对秦安地区的文化背景及秦安地区现存的仪式舞蹈进行详细认真地调查研究,将该地区的传统仪式舞蹈及其舞蹈文化、形态进行挖掘、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舞蹈风格动做进行提炼加工,对传统仪式舞蹈的传承保护展开较为深入地探讨分析。通过对秦安“蜡花舞”、“羊皮鼓舞”的深入调查研究,以文献、田野调查的方式为主要手段,对这两种舞蹈的基本情况、表演程序进行概述,用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对形态特征和舞蹈特点、舞蹈动作提取研究,并对其所用的服饰、道具、配乐等进行细致的整理与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对秦安地区传统仪式舞蹈的整理研究,对现代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进行思考与探索,希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审美诉求中找到可以相融合的路径,并对传统舞蹈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教材的整理进行研究,对秦安“蜡花舞”的动作分析提炼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此进行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从而推动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作者: 丁静雯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敦煌舞蹈   佛教文化   敦煌文化  
描述: ,这样的表演场景生动地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敦煌壁画乐舞深刻地再现了佛教演剧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多佛教文化的一种虔心学习的态度,这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娱乐生活一部分的敦煌舞也不能幸免。正是以深厚的佛教文化为根基,敦煌舞一直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起源和研究意义,从历史文化发展和当前敦煌舞蹈创新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对研究方法、主要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且对相关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二章论述了佛教文化与敦煌文化的关系,主要论述了佛教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产生及传播,本部分研究认为佛教文化是敦煌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并且佛教文化在敦煌文化中的多样性存在的。第三章分析了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敦煌壁画乐舞,并对敦煌壁画乐舞的形成进行概述,挖掘了敦煌壁画乐舞的汉化佛教的内涵,并对敦煌壁画乐舞对佛教文化进行了诠释,从而揭示敦煌舞蹈所深藏的佛教文化基因。第四章研究了敦煌壁画乐舞中复活的神奇舞蹈,从经变画中的乐舞、供养伎乐、佛教乐舞、生活化舞蹈等方面分析了敦煌壁画乐舞的舞蹈图像。敦煌壁画乐舞中舞蹈形象特点主要体现为“杂树生花”的多元化、妩媚身姿——多曲线、造型服饰大胆夸张。此外,还对敦煌壁画乐舞的佛教文化维度、敦煌舞蹈的佛性之基敦煌舞蹈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敦煌舞蹈对壁画乐舞的超
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及教学研究
作者: 马文君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学   文化内涵   维吾尔族舞蹈  
描述: 尔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无论在节日还是喜庆的日子,当地人都会通过集体舞蹈来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凸显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细化成3个色彩区:第一块是东疆区域,这里包括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两类舞蹈风格,具体分布于哈密以及吐鲁番等地区;第二块是多郎地区,这里的舞蹈具有风格粗犷、游牧民族风格化的特点,且多分布在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坡等地;第三块为北疆色彩区,这里的舞蹈特点结构完整成熟,且融入了多种民族文化因素,整体上凸显出曲调绵延悠远的特点,且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规模化特点。多分布于伊犁地区。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比较突出。我们可以将其细化成3类:第一类为自娱型舞蹈,赛乃姆是这方面的代表,舞蹈风格比较豪放、潇洒,且具有鲜明的自由、热烈的特点,在欢乐的音乐气氛中达到巅峰;第二类为礼俗型舞蹈,可以与祭祀活动相联系起来,该类舞蹈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萨玛舞是这类舞蹈的代表;第三类为表演型舞蹈,这种舞蹈涵盖了前面两种舞蹈的特色,并融入了一些其他相类似舞蹈的元素,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淘洗中成为了现在的模式结构体系,其艺术性色彩比较地突出,这方面的代表性舞蹈以《盘子舞》为主。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要充分地关注到其突出的民间性元素。由于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舞蹈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推动维吾尔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地把握该舞蹈的音乐的特点,做好相关的对比工作,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展开舞蹈的编创工作,从而深入地了解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另外,笔者以为,还应该对原先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剔除原先陈旧的部分,使得舞蹈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
甘豫回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比研究
作者: 王喜伟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族舞蹈   文化   甘肃   河南   对比分析   民间  
描述: 是回族舞蹈的精华,其视觉性丰富了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扩大了舞蹈的元素范围,并以舞传情、以舞抒意。回族舞蹈动势的美与人体姿态的美交融在一起,交织出艺术的突破性与文化的感染力。独具特色的舞蹈动势和风格律动是回族民间舞蹈最为巧夺天工的部分,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回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都是从生活、宗教中演变而来,寓意美好,进发出回族的民族审美、心理情趣、风俗意涵等文化底蕴。本文把甘肃回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与河南地区回族民间秧歌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比较学的分析。之所以选择相同民族、相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舞种进行比较,正是要分析回族民间舞蹈在各自生存的地区孕育、发展、演变,是如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等催促其发生内部的变化,使不同地区的回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发生异同。本文通过整理归纳不同地区回族民间舞蹈基本元素、表现形式、动作、队形、服饰、文化底蕴形式等方面的异同,从而达到对其更好地整体性认知与研究性解读的目的。
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
作者: 金亮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敦煌舞蹈   敦煌舞训练   风格韵律   “敦煌壁画舞姿   传承与发展”   壁画舞姿分类  
描述: 生活习俗、舞蹈形态和时代风貌。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敦煌莫高窟这座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历朝历代都引起了各个门类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热潮,他们为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累累硕果。敦煌舞正是舞蹈家们依据敦煌壁画舞姿,在不懈的努力下,使敦煌舞蹈走出了壁画,舞出了敦煌,从静态的壁画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舞蹈,而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一种古典舞蹈新流派。敦煌舞蹈的复活及其训练体系的形成,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也不是敦煌这一地区的地方舞蹈,而是舞蹈家们追寻古迹挖掘遗产,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依据敦煌壁画舞姿而创造的,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敦煌舞是一门风格性训练课,在训练内容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舞姿的造型多棱、多弯、多折,形成了敦煌舞的外部特色;以柔婉之韵为主要基调,形成了优美、柔曼的软舞风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形成了敦煌舞特有的神韵与气质。敦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突出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国内外同仁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敦煌舞的创立与发展,凝聚了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艺术匠心和杰出才智。敦煌舞的传承与发展,是弘扬中华文化永无终止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舞蹈人锲而不舍的不懈追求,任重而道远。
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艺术比较研究
作者: 马路明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维吾尔族舞蹈”   “表演类型”   “伊斯兰文化”   “回族舞蹈”   “动律特征”   “舞蹈文化差异”  
描述: 历史比较法)纵向上分别探讨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分布区域;以空间维度(区域比较法)横向上分析这两个民族的舞蹈类型、动律特征、形成因素、风格特色、民族审美等因素,揭开事物表面的面纱,深入到事物内部分析、总结出所比较对象的异同,深层次理解宗教文化对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影响及特色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历史的眼光审读这两个民族舞蹈之间的差异性,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解读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让读者了解舞蹈文化制度的本质,积累有关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相关专业知识。本文首先对“回族”与“维吾尔族”一词概念的阐释及历史文化背景,作了综合性的概述。接着对“中国伊斯兰文化”进行概述,让我们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殊内涵与文化意义,对伊斯兰教派对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宗教信仰不论从思想意识还是民族心理方面都对文化艺术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分别对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的表演类型、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交叉的横向对比和深入分析。最后,对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风格、音乐风格和服饰风格构成的差异性,作出了客观地对比和论述,比较两者舞蹈文化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性,进而对当代回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浅析儒、释、道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
作者: 李成林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民间舞   佛教   儒家  
描述: 了人类文化的印记,是整个民族集体意识的表达。近一百多年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现在好多人抛弃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人都崇洋媚外,沉浸在外来思想文化的世界里,实在是令我们的先祖蒙羞,让我们的先祖痛心!本论文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旨在通过舞蹈这一载体让人们重新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要有自己深厚的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民间舞蹈是表现也是保留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舞蹈不单单是表面的表演,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文化,来影响和感化人。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思想文化,它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支撑,那么舞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了,可以说文化是舞蹈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支撑。中国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其中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主体,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交融,集中体现了中国“三教一炉,,的文化主流。不仅仅是舞蹈艺术,在其它的艺术形式中都有它们的印迹,是文化赋予各类艺术以生命的底蕴。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儒家礼、善、和谐的思想对民间舞蹈的影响;佛教的教育、心性、轮回着三方面对民间舞蹈的影响;道家的太极思维对民间舞蹈的影响。并指出舞蹈演员务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演员的文化层次高了,就会表现在言行举止上,那么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就会更加耐人寻味,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也能为我们舞蹈界树立良好的形象。最后论述了儒、释、道三家共同体现的和谐思想、审美思想、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也是暗合天地大道的至理,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强调弃恶扬善,发扬优秀、健康的文化,抵制不良文化风气,对外来的文化都有包容和融合性大都主张和平,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谐发展,这也是我们的民族性!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是和谐的,是相融合的,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以和谐为主题的,在舞蹈上表现的就是“中和,,之美,这样的舞蹈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有助于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健康、稳定发展。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