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复调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关于中国当代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和创作分析
作者: 周文婕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实践   中国复调理论研究   中国当代音乐   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复调思维  
描述: 际的艺术创作中对复调音乐形态和技术手法的创新突破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本学位论文由引言、第一、二、三章及结语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引言中,概括介绍了复调思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种种改革与变迁,在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上所产生的变化,以及我国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对于复调思维及其表现形态问题的研究状况。论文主体为第一、二、三章。在第一章中,对复调思维在西方现代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说明,以作为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坐标与参照;在第二章,论文对我国有关复调思维理论及其表现形态研究的主要论著进行了梳理与述要;而第三章则按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这两个阶段,对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复调音乐表现形态与技法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论述,以期能从中解读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复调思维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学术意义。在结语部分,作者提出,本学位论文通过对复调思维在西方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概略介绍、总结,和我国近三十年来复调思维与形态研究重要文献的归纳整理,以及对大量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创作实例的分析研究,充分论证了复调思维及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发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因此,希望这一问题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家共同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并以此促进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听”对应于敞亮的境界——从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到音乐作品的声音建构
作者: 刘雨矽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作品   声音建构   艺术之思   海德格尔  
描述: 理论视域下的音乐作品诠释的方法论探析。因此,本文在论述时将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1.物、器具、艺术作品以海德格尔关于艺术问题的经典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为切入点,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究,进行条分缕析。然后
文本、隐喻与音乐作品诠释研究
作者: 陈新坤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   意义   同一性   文本   隐喻   诠释  
描述: 经乐谱和音响固定就成了文本,文本主要是作为意义而存在的,因此脱离了当时的具体语境,与作曲家、创作时的外部环境、具体指称和原初接受者之间就产生了间距,从而具有某种自主性。以作曲家原意或接受者主观理解为中心的诠释尽管也涉及到音乐作品的文本问题,但主要把文本作为作曲家原意或接受者主观理解的证据和材料,并没有真正按照文本本身所指示的方向进行诠释。因此以文本自身为中心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无疑是值得尝试的,同时也为音乐作品诠释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具体来说,以文本为中心的诠释就是首先把自己交给文本,遵照文本所指示的方向进行读解,并通过对文本的占有而充实和修改自我。文本是一个既定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增加诠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利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正是遵照音乐作品文本所指示的方向并借助审美和隐喻思维尝试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音乐作品诠释无疑就是去发现音乐作品蕴含的意义,因此意义是音乐作品诠释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本文不是去证明音乐作品有没有意义,而是以音乐作品有意义为前提。本文指出音乐作品的意义总体包括含义和指涉意义两个部分,其中文本的含义又可以分为现象学、语言哲学和语义学三个层面,它们相互关联、彼此依托,隐喻思维则贯穿整个诠释的过程,它是意义得以显现的关键方式。诠释首先在音乐文本的含义层面进行,通过审美、隐喻等方式发掘音乐文本中确实存在的结构性意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隐喻思维和解语境之后的再语境进一步洞察具有存在论层次的指涉意义,从而使音乐作品与世界发生关联。本文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范畴、目的、意义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与本文相关的文本、审美和隐喻三个重要理论问题,为本文的音乐作品诠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舒伯特的器乐作品《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为对象进行诠释性研究,并论及器乐作品的诠释契机和策略问题;第三部分则对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进行诠释性研究,并论及声乐作品诠释的契机和策略问题;最后一章谈到了诠释的同一性问题,包括作品意义的同一性、不同诠释之间的同一性、诠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度等。
陈银淑音乐作品创作观念和技法研究
作者: 梁楠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银淑   泛音   音色音响空间   创作观念   音高组织   全音阶  
描述: 》(Violin Concerto,2002)、为钢琴、打击乐与室内乐团而作《双协奏曲》(Doppelkonzert,2002)、大型管弦乐《光的房间》(Rocana,2008)等音乐作品中作曲技法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对她的创作观念及手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是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揭示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几位作曲家对她的影响,理清她音乐创作手法中的技术特性,找出内在联系,并提出论文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概念的历史及其感性—审美经验问题研究
作者: 贺颖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作品   概念性经验   音乐作品概念   感性—审美经验  
描述: 规范性的概念于1800年左右正式确立。至此,“音乐作品”概念真正进入了大众的意识之中,并成为音乐实践活动的重心。本文以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概念为研究对象,以感性—审美经验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来探寻音乐作品概念中的相关美学问题。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是对本文的选题、相关文献,写作策略以及相关理论进行说明。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对本文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阐述,说明它们在本文之中的理论地位以及范围界定。同时,在对相关概念论述的过程之中,对这些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将要展开的论证提供必要的分析及其思考的前提。第二章,阐述了西方音乐的艺术独立这一“音乐作品之所以是”的历史前提,并围绕1800年——音乐作品概念发挥规范作用的历史时期,对古典音乐范式确立的问题进行分析,涵盖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在音乐历史和美学史实中出现的关于音乐作品的形式、体裁、美学诉求等内容,以寻求“音乐作品之所以是”的历史依据。同时,在此过程之中深入探寻感性—审美经验形成的历史性因素。第三章,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审美经验、音乐作品概念的审美经验和概念性经验进行阐释,以及对感性—审美经验与音乐作品,感性—审美经验与音乐作品概念,感性—审美经验与概念性经验、概念性经验与音乐作品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音乐作品概念与感性—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结论部分,对本文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结论性的阐释,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对该论题进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概念和感性—审美经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对概念性经验赋予新的阐释和解读,以此为音乐作品概念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粒子声音合成技术与电子音乐作品《丝竹》
作者: 刘隽皓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采样   粒子合成   电子音乐   声音合成  
描述: 《丝竹》,归纳总结出粒子合成声音技术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特征。并对这一个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判断,同时在意义与内涵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杰弗瑞·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研究
作者: 王春明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数据驱动   电子音乐   交互电子音乐   新媒体艺术  
描述: 的创作,他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使用数据驱动乐器,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将任天堂游戏装置,利用在交互电子音乐创作上的作曲家。包括音频技术、视觉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斯托莱特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除了成熟的技术性以外,作为一名传统的音乐家,他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包括表演题材和创作手段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斯托莱特几个交互电子音乐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的分析,总结其创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特征,丰富和创新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总结交互式电子音乐的理论体系。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包括交互媒体艺术的发展。第二部分为斯托莱特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的分析,包括创作背景、技术手段、艺术手法等方面。第三部分,是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创制特征总结。包括技术性、艺术性、交互性、融合性等方面,并与中国作曲家作品进行比较。
试论在音乐听觉训练中运用音乐作品的教学模式:从《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Gary E Wittlich等著)谈起
作者: 高寒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作品   音乐听觉   视唱练耳   教学模式  
描述: 研究的教学观点。本文中,笔者针对音乐听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起的辅助作用,通过浅析《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教程,论述与分析在音乐听觉训练中运用音乐作品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外学科的相关研究和教程中的教学启示,详细阐述运用音乐作品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进而联系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中所应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体现科学的深化听觉认知的教学目标出发,探讨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在听觉训练中运用音乐作品的教学模式构想,并综合教学实例进行论证,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听觉指导下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发挥出视唱练耳课程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相关音乐作品教学的研究,从侧重于音乐心理等理论方面到课堂教学等实践方面相当广泛。本文从音乐听觉训练的角度,以分析教程为切入点,研究运用音乐作品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对该观点的教学构想总结能促进音乐听觉能力的综合发展。
关于GRM-Tools在电子音乐作品《自行车日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艾尼瓦尔·瓦吉丁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RMTools   电子音乐声响   声学现象   声音特性   插件  
描述: 它由三个组件模块构成,分别是:Classic、Spectral和Evolution三.部分。三个组件模块总共包含了15个极其附有功效的声音设计插件。它们能够在AAX, Audio Unit和VST(32&64bits), RTAS(32bits)格式环境中工作,并且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应用程序。本文以我的电子音乐作品《自行车日记》为例,阐述GRM Tools的使用方式、相关理论依据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思维。本人认为,对其的使用方式应经过想象、判断、制作等过程后最终得到理想的电子音乐声响。这样,才会使每一个创作出的声音更符合创作意图,并也同时培养与锻炼作曲家一种更理性、科学的电子音乐创作方式与联想思维。依本人的经验与论点在对GRM Tools的使用理念上,分别从“模拟声学现象”和“声音特性”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对电子音乐声响最初的联想,可以考虑它是对某一种声学现象的模拟、变形或延伸,然后再从声音的特性上来想象一些更具体的内容。或者也可以逆行,首先改变声音的某种特性,然后再把它带入某一种声学现象的模拟当中,这些都会给创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发现。
“同质异趣”与“异质求融”:试论混合式电子音乐作品中音响材料处理的不同特点
作者: 董晓娇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混合式电子音乐   同质   异质  
描述: 传统器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这种方式被称为混合式电子音乐,二者的交融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火花”。论文试图以混合式电子音乐作品中音响材料处理方式、特点异同的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两部个性鲜明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同质”与“异质”两种结合手法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对混合式作品创作中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进行梳理,并从电子音乐技术作为参与材料到成为主导材料看其发展及衍变过程,使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实践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