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德沃夏克声乐作品艺术风格之研究:以作曲家六首艺术歌曲为例
作者: 朱小凤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特征   捷克民族音乐   艺术歌曲  
描述: 克民间音乐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关于对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研究的很多,但是关于声乐方面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首次尝试从德沃夏克创作的六首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分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和演唱风格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和乐谱诠释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德沃夏克声乐作品的诠释要点及其他的创作对捷克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德沃夏克的生平、他的创作成就后主要转入对他的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演唱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引言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现状。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德沃夏克创作的时代背景。本章主要是对德沃夏克的生平、德沃夏克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的介绍及他的创作与捷克民间音乐的关系。第二章:德沃夏克六首艺术歌曲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第三部分为德沃夏克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和演唱分析;第四部分为德沃夏克声乐艺术歌曲的历史地位及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基本对德沃夏克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和演唱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通过对歌曲的题材特点、曲式结构、钢琴伴奏、演唱的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德沃夏克声乐做的风格特征和在实际演唱中应注意的事项,对于了解和演唱德沃夏克的声乐作品具有现实意义,期望能够对于认识和演唱德沃夏克艺术歌曲的演唱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达斡尔族舞蹈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李美虹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设计   文化   舞蹈服饰   实践   达斡尔族  
描述: 不可泯灭的重要性。它不仅提供给观赏者美的享受,更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富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诸多民族舞蹈服饰文化体系研究趋于完善的同时,对达斡尔族舞蹈服饰文化谱系的研究还是个空白。这为作者的选题提供了必要地依据。达斡尔族传统民间文化作为中国北部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在2006年已成功的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并且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这无疑对达斡尔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人立足从达斡尔族舞蹈服饰文化研究入手,通过对达斡尔族传统舞蹈服饰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的文化,并对其做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也为创建和完备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文化学提供信息和条件,最后,试把达斡尔族传统舞蹈服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后加以延续改良,为营造更好的舞台效果,使其能在创新之路上不断的发展前行服务。这既是现今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同时,本课题也为适应边远地区“少小民族”文化艺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促使达斡尔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采风、实例研究、多学科理论交叉和网络搜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达斡尔族舞蹈服饰文化做理论性的研究,并兼顾实践性的研究。文章从达斡尔族舞蹈服饰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艺术角度出发,结合达斡尔族舞蹈服饰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达斡尔族舞蹈服饰的特征及其审美要求,并通过实例分析,来探讨达斡尔族舞蹈服饰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为达斡尔族舞蹈服饰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为其建立相应的民族舞蹈服饰文化理论,使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也为少数民族舞蹈服饰体系的构建做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从宋词中的描写解析宋代舞蹈风貌
作者: 李珂珏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代舞蹈   宋词   解析   风貌  
描述: 特征尤其明显,以其“能够长短其句以就其拍”的优势更能配合管弦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加上宋朝对文人优待有加,士大夫们整日笙歌不断,蹁跹不绝。文人当席填词赠给歌舞伎,更是当时的风尚。在两万余首的宋词中,有关舞蹈的有600余首,约占总数的3%。通过对宋词中舞蹈资料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宋代舞蹈的发展全貌,而且能够发现乐舞词的价值和艺术成就。①两宋时期,精致细腻的士大夫乐舞文化尤其表现在宋词之中。宋词服从于曲谱,可以配合音乐演唱,虽然主唱,亦不离歌舞形式。当动态表演结束之后,词的留存就是歌舞一种文案或脚本。随着杂言长短句歌词的增多,乐舞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宋词的广泛流传,既反映了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趋势。宋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过程中,是重要转折阶段。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唐代的“纯舞”盛世,更为宋元以后逐渐形成的戏曲舞蹈奠定了坚实基础。程式化、规范性的宫廷舞蹈,是宋代乐舞符号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既有其形式的更加纯熟使舞蹈具有更高的表现力,又必然约束了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期,民间舞蹈十分盛行,品种之丰富,流传之普遍,艺术水平之高,与宫廷舞蹈不相上下,勾栏瓦舍之繁盛,词人与艺妓的惺惺相惜,“舞队”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舞蹈在民众中的新发展。文人学士谈艺时,往往将二者相提并论。无论怎样,宋代舞蹈在整个中国舞蹈史上里程似的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从宋词的总数来说,涉及到舞蹈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就在为数不多的乐舞词中,词人们以其细腻的描写、高超的手法,将动态的舞蹈艺术成功地转化成词的美学形象,给后世的舞蹈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给世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②值得注意的是,舞蹈在有关词调的讨论中不被关注,由此可见,传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格局发展至此,已经开始转变。从最初《诗》三百生动的乐舞气象一路而来,最终走入了纸上文学。本文也将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宋词中两宋舞蹈的风格面貌。
20世纪泸水傈僳族基督教音乐舞蹈及其功能变迁研究
作者: 李姗娜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   基督教   傈僳族   音乐舞蹈  
描述: 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论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然后是对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梳理与分析,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其田野点概况。接下来是对基督教传入之前傈僳族传统音乐舞蹈与其原始宗教音乐舞蹈概况的阐述,探析音乐舞蹈之于傈僳族社会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对傈僳族原始宗教巫师“尼扒”与“必扒”在其上刀山、下火海祭祀仪式与丧葬仪式中的歌舞及其功能的分析,为下文研究基督教音乐舞蹈的发展演变作铺垫。本论文核心部分依据田野资料,总结基督教与其音乐舞蹈在泸水傈僳族地区的演变特点:20世纪前半期,以傅能仁创制傈僳文和傈僳文简谱,并由外国传教士传授基督教音乐时期是傈僳族基督教音乐萌芽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7年,是由本土本族传教士教授基督教音乐的初步发展阶段;1981年至1995年,是基督教恢复活动期间的基督教音乐发展与舞蹈萌芽阶段;1996年至今泸水基督教快速发展中的基督教音乐与舞蹈的繁荣。在论述其历史性演变特点基础上,思考傈僳族基督教音乐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内容到形式发生演变的内外动因。最后,.论文聚焦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音乐舞蹈功能的历时性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以泸水傈僳族地区为典型,从基督教音乐到其音乐与舞蹈的并行,从教堂内演唱到走向社会,不无都是为其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的自我调适。其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其逐渐世俗化,呈现出其神圣性功能与世俗性功能在不同时空内并存、交融的演变特征。
浦城提线木偶戏的音乐调查与文化功能研究
作者: 徐莹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传子木偶   浦城   音乐  
描述: 的转变,浦城传子木偶戏陷入濒危境地,而具体对于它的研究几乎还是处于空白的状态,本文以田野调查作为方法,本着“记录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的原则,对浦城传子木偶戏进行了记录和分析。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研究缘起,对前人有关木偶戏的著述、文字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目地与意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浦城提线木偶戏的介绍。由于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个人或者集体在一定社会形式中,任何音乐的表演和创造与其所在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加深了解浦城传子木偶戏的形成,本文不仅对浦城提线木偶戏的渊源做了记录,并对其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对浦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机制、收入、传承情况等进行了详尽的活态记录。第四部分:浦城提线木偶戏的音乐。浦城县的传子木偶戏的音乐具有吴越支脉民间音乐的特点,其歌谣是传子木偶戏人物进出场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分为七字句歌谣和杂腔歌谣,用浦城方言演唱,其唱腔具有高腔特点,一唱众和。同时本文对传子木偶音乐进行了大量的记谱,不仅总结出其歌谣的开头、间奏和尾奏的音乐类型。并对其主奏乐器唢呐、二胡和锣鼓进行了记录研究,最后,对浦城传子木偶戏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五部分:浦城提线木偶戏社会文化功能。从审美娱乐、心灵慰藉、社会组织和传承教育几方面分析其社会文化功能。浦城传子木偶戏历史悠久,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已陷入濒危境地。本课题拟通过对传子木偶相关材料的收录、整理,浅析传子木偶的价值所在,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个剧种的重视与保护。
武汉木偶戏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 关倩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汉木偶戏   武汉木偶剧团   偶型剧  
描述: 汉木偶团体大量材料,对清末以来武汉木偶戏演出活动、艺术特征及具有50多年历史的武汉木偶剧团的初步研究。文中运用了音乐社会学和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和观点,以武汉木偶戏为对象,进行了社会调查和个案研究。 武汉木偶戏的历史根据演出活动特点可以分为戏班分散、演出简单,几起几落、不断求索和全面发展、努力革新三个阶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野、儿童与成人的分野、创新与传统剧目的分野、新型和传统表现形式的分野这四种不 同的发展态势,文中对其一一进行了分析。 紧接着笔者对武汉地区唯一的国有木偶组织——武汉木偶剧团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史的勾勒,其中包括对其组织变革、演出和对外交流情况详细的描述。 通过对武汉木偶戏活动总体的审视和个案的研究,笔者发现武汉木偶戏在发展中完成了艺术特征的嬗变。武汉早期的木偶戏呈现出类戏曲化的艺术特征:程式化的表演、脸谱化的造型、写意化的舞台美术和戏曲化的音乐;随着木偶戏的发展,木偶戏的艺术特征发生了变化:表演开始自由化,造型开始个性化,舞台美术开始复杂化,音乐也更加多元化;当代还出现了木偶戏的新型表现形式——“偶型剧”,它的出现给传统木偶戏带来了多方面的革新。这种革命性的改变促进了木偶戏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木偶戏,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创作什么。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公布,木偶戏首当其冲。因此,笔者撰写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梳理武汉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和归纳其艺术特征,寻找木偶戏未来的发展走向,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真切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多的仁人志士能加入到对武汉木偶戏研究的行列中来;也期待武汉木偶团体能博取众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南音科学技术思想史论
作者: 吴鸿雅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科技思想史   南音   先秦乐音   音乐曲谱   乐器制作   创作艺术  
描述: 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种研究,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意义重大。 从微观上说,本文主要论证以下观点。首先,南音工义自成体系,它以其独特的表意性符号,记录了先秦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
作者: 杨银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正襟危坐的中小学生时;当粗犷豪放的野性抒发变成稚嫩的童声齐唱时,一些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1、部分歌词与接受主体的矛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歌的主要内容。除了号子外,山歌与
文本、隐喻与音乐作品诠释研究
作者: 陈新坤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   意义   同一性   文本   隐喻   诠释  
描述: 经乐谱和音响固定就成了文本,文本主要是作为意义而存在的,因此脱离了当时的具体语境,与作曲家、创作时的外部环境、具体指称和原初接受者之间就产生了间距,从而具有某种自主性。以作曲家原意或接受者主观理解为中心的诠释尽管也涉及到音乐作品的文本问题,但主要把文本作为作曲家原意或接受者主观理解的证据和材料,并没有真正按照文本本身所指示的方向进行诠释。因此以文本自身为中心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无疑是值得尝试的,同时也为音乐作品诠释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具体来说,以文本为中心的诠释就是首先把自己交给文本,遵照文本所指示的方向进行读解,并通过对文本的占有而充实和修改自我。文本是一个既定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增加诠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利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正是遵照音乐作品文本所指示的方向并借助审美和隐喻思维尝试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音乐作品诠释无疑就是去发现音乐作品蕴含的意义,因此意义是音乐作品诠释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本文不是去证明音乐作品有没有意义,而是以音乐作品有意义为前提。本文指出音乐作品的意义总体包括含义和指涉意义两个部分,其中文本的含义又可以分为现象学、语言哲学和语义学三个层面,它们相互关联、彼此依托,隐喻思维则贯穿整个诠释的过程,它是意义得以显现的关键方式。诠释首先在音乐文本的含义层面进行,通过审美、隐喻等方式发掘音乐文本中确实存在的结构性意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隐喻思维和解语境之后的再语境进一步洞察具有存在论层次的指涉意义,从而使音乐作品与世界发生关联。本文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范畴、目的、意义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与本文相关的文本、审美和隐喻三个重要理论问题,为本文的音乐作品诠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舒伯特的器乐作品《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为对象进行诠释性研究,并论及器乐作品的诠释契机和策略问题;第三部分则对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进行诠释性研究,并论及声乐作品诠释的契机和策略问题;最后一章谈到了诠释的同一性问题,包括作品意义的同一性、不同诠释之间的同一性、诠释的主观性及其限度等。
< 1 2 3 ... 168 169 1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