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生存现状研究
作者: 郑政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歌仔戏   民间戏曲市场   民间职业剧团  
描述: 进程中,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出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办剧团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职业剧团双轨并行的现象,产生了公共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如何公平配置的问题。要解决我国戏曲领域中的公共资源分配问题,解决戏曲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必须向政府部门、向全社会全面、真实地展现民间职业剧团的全貌。本文试图以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剧种研究和个体考察、舞台观摩和市场调研等方法多角度地对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进行调查研究。全文在回顾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其生存现状、歌仔戏民间戏曲市场的情况,并探讨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的生态环境,真实地展现民间职业剧团的历史由来、蓬勃现状与发展瓶颈。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表演、传承的歌仔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是和民间戏曲市场相伴存在的,进入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市场才逐步瓦解,至“文革”乃至崩溃而消亡。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实际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戏曲市场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尚未见输赢,也未引起官方和社会必要的关注。鉴于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目前最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探讨的问题,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也因此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歌仔戏导演创作历程之研究
作者: 刘同贵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历程   歌仔戏   歌仔戏导演  
描述: ,常一齊討論如何使歌仔戲再精進,平日也熱衷於戲曲教育與他們有共同的嗜好,對於他們的創作來源有高度興趣研究,以此研究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運用個別訪談、電話訪問方式蒐集資料,佐以期刊、報章、媒體相關報導與文件,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一、歌仔戲導演的成長背景與人格特質 歌仔戲導演成長背景的困乏,惡劣的環境使他們更加奮鬥、努力學習,更加專注並常自我反省,態度誠懇、和善、關心他人,但性格矛盾常常孤獨思考出路;本身環境不佳使之刻苦耐勞,卻又時時關心社會,總不忘在創作中的社教功能;它們努力追求創作之新穎,記憶力佳、思考敏捷能多方向思考,兼具感性與理性。不斷學習、隨時集材;具獨特洞悉力且立身行事獨特;有理想、有遠景,對提攜後進、傳承文化與鼓勵進修不遺餘力。二、歌仔戲導演的創造歷程 平日創作源的累積充實了不同創作歷程,對其他類藝術的觀摩與平日閱讀更加強創作靈感;題材的考量方向、構想主題激發新的連結;對人形肢體的感受與各種元素的融合,使教化人心的創造內容出現;構思確立架構、剔除多餘素材;累積長期構思、發展創作;具體呈現舞台畫面、修正創作、呈現作品;觀眾支持、外界肯定。三、歌仔戲導演面臨的危機與社會鼓勵 今日社會,父母均給足子女的需求,環境影響,教育子女引發導演們創作的隱憂與承襲父業的辛勞;社會競爭的激烈,對傳承所賦予的希望;他們總是以身作則,對人生、對戲去導正錯誤,勇於面對的精神受到社會鼓勵。最後藉由名家的忠言,向歌仔戲相關同業呼籲:勇於創作、生機無限。 統整歸納八位歌仔戲導演的創造歷程,對其產生具創意的作品,艱辛的環境養成堅持的人格特質佔了很大的成分。日後又從創作中得到回甘與歡笑,但時代洪流與社會衝擊造成經濟衰退,導演又面對另一次困境的挑戰。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省思,以及對後輩、學校、家長在藝術教育與培養興趣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台湾布袋戏的表演艺术研究—以小西园掌中戏、霹雳布袋戏为考察对象
作者: 吴明德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掌中戏   表演艺术   布袋戏   小西园   霹雳布袋戏  
描述: 鎏金霸氣又神魔奇幻的「金光歲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排戲先生吳天來和陳明華如何「揮奇思動江湖」、「倏爍晦冥起風雨」的經過。第四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下】〉,又分四節,第一節「台
作曲家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高音。不过,虽然贝多芬从小就很有音乐天分,但作为一个孩子,他的童年却糟糕透了!父亲游手好闲且嗜酒如命,当他发现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后,立刻想到了另一个音乐神童莫扎特。急功近利的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立刻对他展开了“魔鬼训练”。从四岁起,贝多芬就不得不成天坐在凳子上没完没了地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只要稍微出错,立刻就是一顿毒打。父亲还为贝多芬找了一个蹩脚的家庭音乐教师。那位家庭教师常常和老贝多芬在酒馆里喝到深夜,然后再回家把贝多芬从床上拖起来开始上课,一直上到天亮才算完。 在这种悲惨的环境中,贝多芬长到了8岁。他不仅学会了多种乐器,还渐渐掌握了作曲的技巧。父亲见状,立刻为他举办音乐会。为了让贝多芬看起来更像个“神童”,父亲对外谎称贝多芬只有6岁。父亲的诡计得逞了,贝多芬的巡演果然获得了成功,人们都把他看成第二个莫扎特,根本没有人知道,在“神童”这个称号后面,幼小的贝多芬正受着怎样的煎熬。 17岁时,贝多芬离开家乡,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拜见了从小就非常仰慕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当时,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而贝多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毛头小伙子。由于贝多芬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莫扎特一开始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给了贝多芬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和别人聊起天来。谁知,他还没聊上两句,就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一段非常美妙的旋律—— 正如莫扎特预言的那样,贝多芬果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创作天分。他经常受到各种热烈感情的驱使,作曲时必须在身边放一盆水。每当处于创作高潮时,他就把冷水一盆盆泼到自己头上,来让脑袋保持清醒。泼在身上的水透过地板浸到楼下的房间,房东和房客对此都抱怨不已。贝多芬只得一次次地搬家。 正当贝多芬的创作渐入佳境时,厄运忽然降临了。26岁的贝多芬患上了严重的耳疾。他时常耳鸣,听力也在逐渐减退。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贝多芬一下子被击垮了,他心灰意冷地来到乡间,.写下遗书,如行尸走肉般麻木地活着。 一天,贝多芬正在乡间小路上散步。一想到自己今后可能再也听不见林间的鸟鸣、牧童的短笛和流水的叮咚声,他难过地无法自抑。他跌跌撞撞地走着,完全没有意识到大雨即将来临。正当他稀里糊涂地爬上一座山坡时,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轰鸣的雷声像千万只大鼓一样在耳边响起。贝多芬猛地一怔,仿佛一下被震醒了。他张开双臂,对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大声喊道: “我不能被击倒,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重新振作的贝多芬爆发出了新的创作热情。他一下子攀上了创作的巅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写的曲子都远胜于患病之前的作品。他的听力虽然越来越差,但心灵的声音却彻底被打开了。他仿佛已经不需要用耳朵去听,他的整个身心都变成了音乐的一部分。在激情的驱使下,他创作出了震惊世人的《命运交响曲》。 但是,病魔并没有因此放过贝多芬。最后,他的耳朵彻底失聪了,健康情况也急剧恶化。但贝多芬没有对命运屈服,他用巨人般的毅力,花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代表自己音乐最高成就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当这支伟大的交响乐在剧院响起时,听众们完全没有想到它竟然出自一个聋人之手,他们被彻底征服了。 谢幕时,贝多芬出现在了舞台上。听众们集体起立,五次鼓掌,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欢呼。热烈的场面一度失控,最后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是,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却什么也听不见,直到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让他转过身时,他才看到了听众欢呼的场面。激动的贝多芬一下子晕了过去。 就这样,聋人贝多芬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作曲家。相比于莫扎特,他算不上一个天生的“神童”,但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他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个优秀的作曲家需要有极强的音乐领悟力和创造力。他们往往精通多种乐器,能够抓住每一个瞬间流淌的音符。许多作曲家还是了不起的指挥家。每当有新的作品问世时,他们就会亲自找来乐团排练自己的新作,力图让作品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瞧,那个在台上挥舞着指挥棒的绅士,就是作曲家本人!
中国当代民族唱法发展趋向研究
作者: 孙艳丽   来源: 聊城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歌唱法   原生态   民族唱法   中国当代   学院派  
描述: 唱法像民歌一样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文章对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并且确定了研究的确切时间范围——建国后的民族唱法。建国后,有关民族唱法是保持“民族本色”还是“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等唱法问题的争执始终存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一直困扰着人们,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八九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学院派”民族唱法,它以一种独具风格的唱法和表达方式几乎争霸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整个舞台,中国的民族声乐道路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自2002年,“原生态”民歌这个新生词出现,在时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歌曲和唱法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可。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具体发展变化是什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建国后民族唱法的这些变化?各个阶段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中国当代民族唱法将怎样发展,它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文章将根据中国建国后每个阶段的民族唱法发展的具体现象进行研究,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出上述问题并最终论证文章的论点。 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从建国前主张的“全盘西化”、五四时期的“中西融合”至建国后的“民族化”,八九十年代“学院派”民族唱法主张的又一次“中西融合”及最近“原生态”民族唱法的“民族化”,这种变化既充分说明了它发展的复杂多变,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循环的模式和状态。每个阶段的观点持有者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民族唱法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现象。论文试从简述建国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变化问题入手,在论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民族声乐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代民族唱法两种发展的表现形式“学院派”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详实的论证了“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演唱技法特点、如何正确看待“学院派”民族唱法及“原生态”唱法的提出发展和如何正确看待“原生态”唱法,并简单论述了中国当代民族唱法未来的发展趋向问题。论文约4万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宏观的视角阐述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以建国前的民族声乐发展状态引入建国后民族唱法的发展,以此形成一次唱法变化的对比。建国前,民歌创作在五四时期出现了“中西融合”的现象和趋势;建国后,民族唱法出现了多次变化,从“民族化”至“中西融合”再到“民族化”是一条主要的变化曲线。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当代的一种重要民族唱法——“学院派”民族唱法,主要集中在对发展现状、演唱技法与特点和如何正确看待“学院派”民族唱法三个方面的论述。对“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从“提出”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不足之处”和“正确看待”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对“学院派”民族唱法的评价。 第三部分,“原生态”唱法,从提出与发展现状、如何正确看待“原生态”唱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肯定一些音乐教育家和学者观点的合理性,并从理论和社会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过程,认为中国当代民族唱法中的“民族性”和“西洋性”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思路。我们应该坚持“学院派”民族唱法中科学的方法,并不断吸收民族声乐中其他唱法的精华,如戏曲、曲艺等艺术元素,使中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同时,一定突出民族风格和民族特性;同时要采取一定措施继承、发扬和保护“纯正”的原生态唱法,使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舞台更加绚丽多彩。“学院派”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是两条需要同时发展的道路,二者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同时促进两种唱法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互—三部亚洲作曲家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
作者: 任秀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族乐器   时代性   混合类电子音乐   民族性  
描述: 音乐作曲家对音乐民族性层面开始深层次的挖掘,并带着作品涌现历史舞台,对世界产生影响,为整个电子音乐领域增添一份浓墨重彩。文章选取中国、日本、韩国(以下统称中日韩)三位著名作曲家的三首代表作品进行主要特点对比分析:·《原点》(《From Origin Point》)一为日本民族民间乐器十七弦筝和电子音乐而作·《数字佛陀》(《Digital Buddha》)一为韩国民族乐器伽倻琴和电子音乐而作·《脸谱系列作品之四》(以下统称《脸谱四》)一为中国民族乐器京胡和电子音乐而作文章通过对三首作品中传统乐器民族性与电子音乐时代性特征的双重结合分析,从作品的声音材料特征、音乐语汇特征、表现形式特征为主要线索,进行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剖析,最后对作品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出亚洲民族性音乐成分的在电子音乐中的表现特征和作用、时代性对民族乐器混合类电子音乐的表现作用,以及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三首作品虽代表着中日韩三国不同的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也选择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代表性民族乐器,诠释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使用民族音乐语言抒发情感,将音乐驾于本民族文化之上。文章通过对中日韩三部民族乐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风格、创作手法等主要特点的分析,主要以论述和总结为主,以相同时代为背景前提,对比同为亚洲国家三国之间对于民族乐器的民族性、旋律特征、语汇特征、空间特征、与电子音乐结合特征等创作多样性的对比,找寻具有东方特点的民族电子音乐语汇的民族性、现代性特点。希望通过对三部亚洲民族乐器混合类电子音乐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交互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论证亚洲电子音乐中一个“民族元素”的分支对世界电子音乐领域的填充和表现作用,也希望对未来有兴趣在此课题更深入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参考意见和资料。
从《太一Ⅱ》、《纹》看中国当代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若干艺术特色
作者: 王甜甜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主体   民族化符号   声音构建方式   瓦式结构   电子声学音乐   计算机音乐   安承弼   中国电子音乐   实时控制   许舒亚  
描述: 乐舞台,到了80年代传入中国,而国内电子音乐真正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并树立起自我特色更是到了90年代初。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给作曲家带来了更多有别于传统声学乐器的“乐器”(即电子设备)作为新的创作工具,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乐音体系和12音体系,将噪音因素纳入,甚至作为音乐的主体出现于音乐作品中。这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乐音音乐美学范畴,并且将音乐置于一个更为宽泛和广‘阔的,可谓是一切“声音”的范畴之中。但另一方面,随着声音范畴的拓宽和素材的“取之不尽”,音乐作品在创新之余,也给作曲家在音乐的思想内涵,凝聚力以及风格化和逻辑性等音乐语汇的树立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本论文欲以两部创作与不同时代,风格独特迥异,且体裁近似的电子音乐作品为实证,分析并梳理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若干艺术特色。这两部作品分别是,许舒亚为长笛独奏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太一第二号》(1991);安承弼为中提琴独奏与现场电子音乐装置而作的《纹》(Moo·Nui)(2002)。文章通过阐述其各自的创作技法,创作思维和创作理念,结合实际鸣响与谱例文本两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立体化的个体艺术特色梳理以及综合比较梳理。两部作品不仅体现了由于时代的差异在客观上对创作手段带来了制约,如电子设备,软、硬件条件所带来的不同处理方式和表演方式。也体现了因作曲家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哲学、美学思想在主观创作上所贼予作品的不同内涵。两位作曲家以不同的“叙事方式”、构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作品风格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性格和各自鲜明的特点。他们虽然都运用了这个孕育于欧洲亦成长于欧洲的音乐体裁和表达方式,但却勾勒出了烙写着个人风格印记的音乐图画。不同工具的使用和不同的创作角度都是作曲家对自己某种音乐理念的实践与检验。如何在音色创新的同时形成并坚持“自我”的音乐语言风格,如何在纷繁多彩的声音世界里追求某种隐性且本源化的统一,如何在偌大的声音范畴中执着于音乐的本质——聆听。这些问题都将在这两部作品中找到答案。本论文的论述范畴不包括运用MIDI技术创作的电子音乐或由电声乐器演奏的电子音乐。
中国戏曲板腔指挥法探讨:以指挥《乱云飞》唱腔为例思考中西音乐指挥之异同
作者: 徐尚誉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指挥   指挥法应用   京剧板式  
描述: 清楚预示拍,影响排练效率与演出水平之稳定性;3)某些西洋乐队指挥出身之指挥擅长曲目侧重西洋交响作品,缺乏对戏曲音乐之认识、风格掌握,因此未能把所学应用在戏曲指挥之上,甚至有部分崇洋媚外而蔑视本土文化,对戏曲艺术不太带有崇敬尊重之情,更没有研修学习之意图,使重要位置长期丢空或者由不合资格的人员顶替;4)民乐指挥出身的指挥一般较多接触近几十年“民乐交响化”改编之作品,部分只属某时代之产物,对指挥法没有太多超越西洋乐队指挥之要求,并未真正接触国粹。5)有些戏曲团体与机构为了节省开支而不雇用常任指挥,待有大乐队伴奏时才临时聘用指挥,使年轻戏曲指挥人才入行困难,甚至由于未能维持生计而改行,导致业内人才流失。由于近年戏曲音乐面临许多改革,编制上逐渐扩大,采用西洋乐队伴奏加强戏剧效果已不鲜见,甚至加入了不少西洋歌剧与音乐剧之元素,使西洋指挥法(无声,以徒手或指挥棒透过应用图式加上面部眼神预示乐队之方法)更形关键,除了须对中西乐器发声法之理解与掌握,其能否与舞美、灯光等之顺畅协作及与欠缺西洋音乐背景的演员乐师之沟通亦成为了戏曲指挥之重要课题。如此可见戏曲音乐指挥对指挥各方面技术水平之要求并不亚于西乐指挥,甚至有不少戏曲音乐所独有的风格掌握、变速驾驭、跟腔落音等问题需要指挥对戏曲艺术有更充分的接触与了解。本论文将以现代京剧作品《杜鹃山》选段乱云飞作为研究依据,透过本人亲身之排练与演出,吸取实践经验并加以归纳总结,探讨京剧板腔在不同的腔里可以尝试哪些指挥方法,由于此段具有传统京剧之[二黄]特征,承袭了传统的[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重要板式,在沿用典型的[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组合,也加入了一些传统京剧没有的元素,在传统戏曲创作的“套腔”基础上加入了“创腔”,大大加强了唱腔的表现力、故事的张力与情感的幅度;也借鉴了西洋音乐的主题概念(如柏辽兹的idee fixe、瓦格纳的Leitmotif、李斯特的thematic transformation),采用了突破性的“柯湘”主题、“杜妈妈”主题和“雷刚”主题,更加入了合唱。因此无论是探讨板腔体的结构还是戏曲音乐指挥方法,皆是非常合适的材料。
飞天与南音
作者: 黎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侨乡   洞箫   弹唱   古乐   大雄宝殿   开元   天乐   泉州南音   琵琶   打击乐器  
描述: ,拭净满面泪痕,在彩云间笑意盈盈袖翩翩,尽情地歌吹弹唱,赞美祖国的锦绣.前程,赞美侨乡迷人的春天。 当她们得知钟爱南音的泉州人民,如今正在努力抢救与保护南音艺术瑰宝,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
布袋戏造型艺术在数码艺术中应用的研究
作者: 张孟辰   来源: 安徽工程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袋戏   数码艺术   民间艺术   造型   产业   木偶动画  
描述: 代的发展而发展,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并且保持了自身的传统艺术文化。与数码艺术的结合应用是布袋戏造型艺术风格的创新,不但保留了传统的布袋戏艺术,还借鉴了影视剧、电影、广告片、动画的制作流程,将布袋戏搬上了荧幕,成为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数码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做到了传承和发扬。其数码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被誉为中国版的《玩具总动员》,在台湾票房打败同期上映的《玩具总动员2》。可见布袋戏通过数码艺术的应用并学习国内外优秀动漫企业经营模式发展,有着很强的商业价值。中国早期木偶动画曾被誉为经典,但是类似风格近年来开始少见,而布袋戏这种本身就是古老的木偶戏艺术却通过数码艺术新媒体的运用所衍生出来巨大的产业值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文主要有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介绍了布袋戏。第二章阐述了布袋戏造型,以泉州布袋戏、漳州布袋戏、台湾布袋戏为证,叙述了布袋戏造型的发展历程,并举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为布袋戏造型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通过对布袋戏造型的雕刻艺术、服饰艺术、场景装饰艺术等各方面造型来阐述布袋戏所蕴含保留下来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第三章主要阐述布袋戏现代的转型、创新和发展机遇,和数码艺术这门新兴艺术结合起来,从一个民间舞台戏艺术成长到了有着自己的品牌文化、自己的影视制作团队、自己代言的广告片、动漫,且时到今日还在不断发展,还可学习国内外优秀动漫企业发展模式,通过其品牌文化的魅力所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做到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第四章阐述了布袋戏在数码艺术中的应用,其品牌霹雳布袋戏通过影视分镜、影视构图、布袋戏广告给布袋戏造型艺术带来的巨大转变。分析布袋戏艺术和国产木偶动画艺术之间联系,得出布袋戏这门民间艺术在影视剧、广告和动画中的运用仍对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带来巨大的产业链。同时我们也要从布袋戏转型的成功去探讨失去市场的民间艺术怎样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正需要学习像布袋戏这种民间艺术,通过自身造型艺术的创新和数码艺术结合,和视觉图像语言结合,不再只是博物馆里面的老古董,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去发展,启发我们有商业价值的空间的设计,并学习国内外优秀动漫企业产业经营模式,创造出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开拓新的当代文化下的艺术产品。
< 1 2 3 ... 611 612 6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