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相关搜索词
汉代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 曾焯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艺术思想   汉代舞蹈  
描述: 里巴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喜爱。乐舞艺术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俗乐舞的优点和特征,而且在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乐舞优点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乐舞形式,为隋唐乐舞的盛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古代舞蹈艺术、甚至现代舞蹈艺术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的关键阶段。本文通过阐述汉代舞蹈的产生背景以及汉代舞蹈的分类,一般性地介绍了汉代舞蹈的基础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并具体分析了“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美丑相兼,刚柔相济”、“神秘奇异,以悲为美”、“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等特征。在论文的第二章分析了汉代舞蹈新美学风格的制度原因,第三章着重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民间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汉代舞蹈的思想文化内涵。第四章对汉代舞蹈进行了综合性的价值评价判断并分析其对百戏、汉唐古典舞蹈、现代舞蹈的历史影响。结合文献、历史、考古、文物、图象对汉代舞蹈进行综合性研究和阐述。
黔中布依族民间舞蹈研究
作者: 罗成芳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民间舞   民间民俗   布依族  
描述: 生存发展脉络,解读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全文共分为绪论、五个章节、结语三大部分,总体结构分析如下:绪论:主要概述了笔者的研究起源、研究的回顾(主要介绍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及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第一章:从布依族概述→贵州→黔中的布依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概述出发,来分析全省布依族民间舞概况,进而认识到黔中布依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第二章:通过对“民间舞”概念的认定整理出黔中布依族民间舞种类;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都与宗教祭祀、生产生活、民俗习惯、自娱自乐有关系;从舞蹈的动作叙述和动作分析方面来研究黔中布依族民间舞,如何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严重“抨击”下还能稳步发展。第三章:主要从舞蹈文化背景(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民众诉求)、生存发展变迁过程、自然环境、服饰特点、道具种类等几方面的角度来论述黔中布依族民间舞蹈文化。第四章:着重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黔中布依族的民间舞的形态(自然、群体、写实、创新)、音乐的影响、动律特征。如律动特点:以头带“转”、以手带“摆”、以身带“顺”、以胯带“晃”、以膝带“颤”、以脚带“点”。第五章:通过三反面阐释舞蹈身体语言的文化信息;其一,身体语言信息所赋予舞蹈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其二,通过信仰文化体系探寻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三,布依族民间舞的社会功能作用。结语:从造型的衔接和节奏的处理上来阐释布依族民间舞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表现形式。
豫闽舞蹈文化比较研究:以豫南地灯和闽南车鼓为例
作者: 刘梦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历史渊源   豫南地灯   闽南车鼓  
描述: 、民俗学、地理学、人类学、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学、舞蹈形态学相综合的方法阐述其异同点背后的文化成因和两个舞蹈间的渊源关系,进而透视出豫闽舞蹈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豫闽舞蹈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作为中原与闽台根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维护民族团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生态舞蹈的继承发展研究
作者: 周璐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继承   原生态舞蹈   发展  
描述: 任。本文希望通过传统舞蹈的研究分析,以此来找出传统舞蹈在继承与发展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全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简述以及研究资料与方法进行了叙述。第二章从原生态舞蹈——还原生命的本质舞蹈、原生态舞蹈——远古动态的历史画卷原生态、原生态舞蹈——原始生活的展现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原生态舞蹈的含义。第三章通过对原生态舞蹈的作用即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对历史文化的发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及经济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论证了原生态舞蹈的现实价值问题。第四、五章为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传统舞蹈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可借鉴的经验等方面的论述,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结语对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进行总结梳理。
山东菏泽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
作者: 曹海滨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艺术价值   商羊舞   民间舞蹈  
描述: 分为6章,在第1章绪论中,介绍了商羊舞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现状;第2章商羊舞的渊源中,着重介绍史料文献中有关商羊舞的起源和神话传说;第3章商羊舞的现状调查中,介绍商羊舞当今发展的现状和所流传分布
论中国宫廷舞蹈
作者: 袁禾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宫廷舞蹈   中国舞蹈  
描述: 隋唐,是宫廷舞蹈渐次推向的高潮的时期;宋元,是宫廷舞蹈的转折阶段;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宣告了中国宫廷舞蹈历史的结束。 中国宫廷舞蹈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西周雅乐舞展示着庄肃崇高,六朝舞蹈表现为柔靡温婉;唐宫燕乐辉煌绚丽,宋代歌舞典雅规范……而这一切,又分别反映着各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文化意识和文学艺术思潮。同时,由于这些风格特点,又决定了宫廷舞蹈的审美形态。 另外,中国宫廷舞蹈作为中国宫廷文化和艺术的组成部分,有着与中国宫廷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诸多文化性质和形式特征,总结这些性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教性、宗教性、兼容性、集粹性、享乐性等五大文化性质以及威仪性、装饰性、写...
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
作者: 苏娅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古典舞蹈   互舞性  
描述: ,我的主要认识是以下三点: 1、通过本文对于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发展历程的多方位具体研究,我以为决定古典舞蹈之生成、演进与定型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是多方面的,她与特定国家之自然生态、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
作者: 孙倩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审美   乐舞   汉魏六朝  
描述: 。 (一)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乐舞 1、傅毅的《舞赋》对《盘鼓舞》的描述 2、文学作品中对(白经舞》的描述 3、文学作品中对《鹤鹤舞》的描述 (二)汉画像石
中国文艺转型语境中的解放军舞蹈研究(1977——1989)
作者: 应杰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放军舞蹈   舞蹈文化   文艺思潮  
描述: 治、服务于军事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军以来的重要文艺武器。时至今日,解放军舞蹈已经有重要发展:解放军舞蹈者从最初的宣传战士演变为今天的解放军的专业舞蹈工作者,解放军舞蹈艺术也从革命年代仅仅扮演宣传的角色演绎为中国舞蹈创作中的艺术主力。 解放军舞蹈的出现与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它受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工作的需要。从1927年南昌起义至今,解放军舞蹈从其前身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宣传队算起,已走过了近84年的历史。 解放军舞蹈,作为解放军文艺的一种形式,一直处于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互动之中。从“文革”极端政治与社会状态到“文革”结束时对极“左”思潮的纠正;从文革结束初期的十七年文艺复苏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启蒙、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泛的西方与传统文化对话;从“文革”后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建立有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样化”创作的异彩纷呈;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巨大转型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都与作为我国国家文化建构之主要力量的解放军文艺的建构紧密相连。 解放军舞蹈,在积极呼应我国社会和文化艺术重大变化时,以国家主流文化的建构者之一、军队文化的重要表现者和新文艺思潮的积极探索者的三重身份,进入了这一以“苏醒”、“启蒙”、“反思”、“多元”为核心的文化艺术大潮中,其进入的方式有呼应、吸收、对话、反思、建构、规范等。 解放军舞蹈,正是在这巨大的社会文化转型和自身的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之中,形成了自身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这一时期解放军舞蹈所体现出来的主流文化与社会文化艺术思潮之间的对话、整合关系,对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与1949年—1976年‘单纯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相比,在‘话语激励’和‘话语规约’的文艺方针政策引导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舞蹈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舞蹈领域的内部、舞蹈领域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充满着较为复杂的张力。文革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切实加强与改善党对文艺领域的政治领导,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制度安排。这些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制定、文艺体制的重新建构、文艺领导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改变、舞蹈文化媒体的恢复与新创以及评奖制度的实施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制度性因素。这些形形色色的制度安排,共同构成了文革后中国舞蹈发展的政治文化语境。” 本论文从文化研究、文本批评、历史考证等理论或方法出发,以解放军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在1977年-1989年之间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以解放军舞蹈同其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本关注点,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解放军舞蹈的艺术和文化成就、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地位的变化等。在研究思路上,一方面通过描绘与解放军舞蹈艺术紧密相关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化、哲学、小说、文学、电影等文化现象以及所涉及到的历史过程,为解放军舞蹈艺术和文化变化建立一个背景,另一方面更关注解放军舞蹈在自身的主体创作中与上述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多元关系;在梳理1977年——1989年解放军舞蹈创作参演参赛的主要作品、舞种、编导、演员及奖项等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和考察了这13年间解放军舞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文化重大现象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作,并结合对舞蹈文本较为细致入微的分析,呈现解放军舞蹈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新舞蹈文化。 在这13年中,解放军舞坛涌现出了一批“开拓者”和“先行者”,他们在探索如何用舞蹈艺术表现生活、如何深入人的灵魂、如何展示舞蹈的艺术价值方面做了颇有意义的探索,这种解放军舞蹈的自觉探索和创新开拓,成就了新时期解放军舞蹈的辉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国家主流文化建构的解放军舞蹈,比其他舞蹈更表现出了对社会与文化转型中敏感的态度以及积极的参与精神,创造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文化思潮的反思、批判、探索颇为一致的作品,体现了与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后近30年间解放军舞蹈显为不同的文化探索与重建。这13年的解放军舞蹈发展总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7年至1978年,是“拨乱反正”的恢复时期。第四届全军文艺会演中的舞蹈多以重大政治题材为主题,主要围绕着三方面内容展开:一、歌颂毛泽东创建、培育解放军的丰功伟绩,歌颂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历程,歌颂毛泽东的战友及夫人杨开慧烈士的英雄事迹。二、歌颂当时的“英明领袖”华国锋继承毛泽东的遗志。三、紧密配合当时开展的学雷锋,学大寨、学习“硬骨头六连”的运动。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残渍如“舞剧必须是芭蕾”、必须“三突出”、“舞蹈不能借鉴不健康的民族、民间舞”等清规戒律被彻底清除,许多作品得到“平反”,重新复排。会演的成功举办昭示着解放军舞蹈的全面恢复,解放军舞蹈创作处于较为活跃、宽松的文化氛围之中,许多舞蹈创作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极“左”文艺思潮下的创作模式,但打破了“文革”时期的禁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感召力,具有特定的进步意义。 第二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5年,是解放军舞蹈“思想解放”的繁荣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思想和舆论方面做了权威的解释和铺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思想路线的提出,为解放军舞蹈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伤痕文学、《中国青年报》发起的潘晓的人生观大讨论、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审美革命等这些转型期的历史和文化事件意味着国民价值体系的全面整合。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意味着国家文艺政策得到调整。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同时引发了解放军舞蹈审美观念上的重大转折。 第三个阶段从1986年至1989年,是解放军舞蹈“多样化”的探索时期。“舞蹈观念更新”大讨论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舞蹈界的重要议题。这一时期,“中国移置西方现代艺术并在这一移置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中国式的现代艺术” ,舞蹈的“现代性”、“现代派”已初见端倪。一方面,大的文艺思潮和中西文化的交汇使中国文艺进入到“多样化”的文艺氛围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让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们所持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归于平静。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解放军舞蹈编导也开始探索如何应用多样化的艺术观念指导舞蹈创作。 围绕1977年文革结束到1989年解放军舞蹈文化调整这13年间,本文拟以文化研究、文本分析、历史梳理的方式,以解放军舞蹈的发展为核心,试图较为客观地论述解放军舞蹈与当时的文艺创作潮流、文艺思潮、社会与文化转型等之间的关系,考察解放军舞蹈参与和建构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过程,分析解放军舞蹈自身文化特征的变化,力争深入地、全面地、系统地揭示解放军舞蹈创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绪论部分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1977年-1989年间解放军舞蹈的研究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资料的构成、简论文章的选题意义、内容重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四章正文分别是: 第一章阐述了1977年至1979年“拨乱反正”的恢复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军舞蹈的发展。将解放军舞蹈放在文革结束之后的社会和文艺范畴里,是延续“文革”模式还是接续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模式,系统地分析了政治、社会、文化的“拨乱反正”与解放军舞蹈的复苏;结合改革开放萌动期(1978-1979)的文艺思潮,阐释了新时期解放军舞蹈的突破。认为第四届全军文艺会演的成功举办,昭示着解放军舞蹈在全面恢复与接续17年舞蹈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探索解放军舞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后文革”关系,逐步重建新解放军舞蹈文化,虽然解放军舞蹈这时还不可能完全摆脱极“左”文艺思潮下的创作模式。 第二章阐述了1980年至1985年间解放军舞蹈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文艺转折性变化的整体语境下出现的繁荣,尤其是解放军舞蹈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启蒙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兴趣。重点研究了解放军舞蹈文化在新启蒙主义的彰显、政治美学的重构与审美独立性思潮中的变化。通过论述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和细致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舞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与现实题材舞蹈等,认为解放军舞蹈在这一时期的繁荣具有颇为复杂的历史性质,基本不同于共和国前期舞蹈,具有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标志着解放军舞蹈在国家主导下的世俗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审美性、新主流文化建设与反思批判性文化之间既清晰又复杂的关系中,探索着一条通过对话和整合多种文化资源,重建解放军舞蹈文化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标志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舞蹈文化在整个舞蹈文化领域中所建立的主导性地位发生了变化,来自社会的舞蹈文化逐渐成为影响整个舞蹈文化重要力量。本章分析了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思想路线的提出,为解放军舞蹈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而随之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更是直接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引发了解放军舞蹈审美观念上的重大转折。强调人性、重视启蒙、重建新军人形象和宏扬革命传统、关注社会的重大变迁、吸收现代主义艺术成就、探索多种舞蹈艺术形式之美等,成为这一时期解放军舞蹈文化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第三章阐述了1985年至1989年间中国社会多元分化关系发展和文艺思潮多元对话关系中的解放军
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 张雅宁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蹈文化   玉舞人   玉文化   服饰文化   翘袖折腰  
描述: 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因此,本论文将从“玉舞人”存在的时空范畴,以及玉文化、服饰文化和“玉舞人”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最后聚焦到“玉舞人”所呈现出的古代舞蹈文化精神。探讨除了与乐舞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服饰文化之外,将具有等级与君子象征的玉文化和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从多方位、多角度的来探讨中国古代舞蹈文化。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