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演奏的比较研究
作者: 蒋存梅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直接面对实际发声的音响,以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为个案,通过霍洛维兹、古尔德(两次录音)、阿劳、黑布勒、希夫的演奏录音对他们的音响呈现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在第三、第四章中,以上文音响比较为基础,通过音乐作品的书面文本(乐谱及相关背景资料)以及表演者的个体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述音响呈现方式生成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乐谱在标记音响呈现方式方面存在的空缺性和多义性以及音响呈现方式与特定音高节奏组合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对特定音高节奏组合的接受理解成为获得合理音响呈现方式的前提;另一方面,对接受活动而言,接受者个体因素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在音乐表演中,也正是表演者个体因素的参与,使得表演者能够在特定音高节奏所...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
作者: 吴静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声学   乐器声学   民族唱法   音色   歌手共振峰  
描述: 声乐器发声器官、呼吸、共鸣及语音对歌唱音色的影响。指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由于在真假声比例、歌唱共鸣部位、比例和语音上的不同,从音色上表现为民族唱法明亮,美声唱法暗淡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严格遵守音乐声学测量的各项要求,充分保证声源样本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并通过音乐声学分析软件,遵循可比性原则,将民族唱法(狭义)与民间唱法、京剧青衣和美声唱法女高音进行相同元音、相同音量、相同音高、相同声区的声音频谱分析比较,分别总结出四种声源的频谱特征:民间唱法、民族唱法、京剧青衣和美声唱法在频谱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歌手共振峰,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女声在歌手共振峰的形态如峰高、峰宽以及频域上都存在许多趋同。本文从音乐声学角度对民族唱法音色进行了量化研究,做出相应的定性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理论意义。它深入探讨了民族唱法音色的发声特...
梁伦与广东舞蹈:区域舞蹈史视域下的个案研究
作者: 宋敏芝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舞蹈史   梁伦   广东舞蹈   近现代舞蹈史  
描述: 境,展现中国近现代艺术舞蹈的一种发展历程。笔者采用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材料与著述、档案、会议文件等文献资料互证的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历史学的个案研究和区域史研究理念,力图在舞蹈史写作中呈现出个性鲜活的个体。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的写作,尝试以丰富的个案研究为基础,逐步构建融合社会政治文化、历史时代背景、人物互动网络等因素的区域舞蹈史。
拉班“教育舞蹈”思想对学前舞蹈教育的意义
作者: 邓茜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前舞蹈教育   “创意舞蹈”   “教育舞蹈”  
描述: 教育功能缺失等问题。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的匈牙利人鲁道夫·冯·拉班,早在1940年代提出的“教育舞蹈”思想,恰好符合国内近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这种以“创意舞蹈”为手段、以培养儿童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但国内对于“教育舞蹈”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故本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舞蹈创作走向市场的观众研究
作者: 解小歌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市场   观众   解释   定位   舞蹈作品  
描述: 今后,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文化价值的作品。但不能因此就简单反对舞蹈作品进入市场,忽视舞蹈作品实现其经济价值。而要在完善舞蹈市场监管机制和舞蹈作品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力求舞蹈作品经济、文化价值的双重实现。本文在经济全球化和院团企业化的背景下,从观众的角度探讨进入市场的舞蹈创作。市场范围限定在舞蹈演出市场中的消费者市场。指对观看舞蹈作品有需求的观众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现代社会通常使用货币)向舞蹈演出机构换取观看舞蹈作品的行为。暂不涉及有国家政府部门介入其融资、创作、交换等环节的政府市场。全文共分五章,从观众解读舞蹈作品的方式入手,确认人的参与是舞蹈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的途径。以此为基础阐述舞蹈作品如何为观众而作的方法。第一章,从政策和现状两个角度,梳理舞蹈创作所身处的市场背景。第二章,通过对舞蹈市场的界定、分类和区分,确认观众即是主体,确认“舞蹈作品为观众而作”。但是如何作呢?进一步在第三章中借用符号学理论,从观众解读舞蹈作品的方式入手,确认是观众使舞蹈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舞蹈作品的意义实现由形式、对象(object)、解释(interpreta nt)的三元结构构成。形式,是舞蹈作品外在的物质载体,表现为可见的舞蹈身体动作、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灯光和可听的音乐。本文的主要焦点落在舞蹈的身体动作方面。对象,是舞蹈创作者通过舞蹈作品的外在物质形式,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人、事、物、情、理等等,也是创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根据。解释,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的外在形式,在头脑中唤起的形象、情感和见解。观众的解释是根据过往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的碰撞所形成的认识。每一个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与此并行不悖的是,具有相似过往经验和知识积淀的观众,其对舞蹈作品的解释也会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观众并不是一个异口同声的整体,而是可以进行区分的各种类型。在前三章基础上,第四章对观众进行类型区分。主要分为权力型观众、权威型观众和普通观众。通过分别阐述这几种观众对舞蹈创作者的作用方式,确认人数众多、种类繁杂的普通观众是舞蹈市场中的主要观众。通过确认舞蹈市场中的主要观众类型,并掌握他们的构成特征,进而在最后一章中论述如何为普通观众进行创作。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明确舞蹈作品定位。舞蹈作品的定位,是在普通观众中选择某一个族群为目标观众后,通过考察竞争对手的作品在观众认知中的印象,结合创作者自身艺术追求和客观条件,根据差异性原则确定作品要给目标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以及通过这个印象可以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其关键是,目标观众对舞蹈作品解释后形成的印象。舞蹈作品定位的步骤是通过观众细分、确定目标观众、差异化定位。可从作品属性、价格、功能、关联等几个角度进行。为舞蹈作品定位是为了在某个观众类型构成的细分市场中成为领先者,如能“拥有”一个细分市场,就拥有了影响力,也就获得了运营绩效的提高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票房利润。为舞蹈作品定位并不是一味迎合观众,而是在舞蹈创作者追寻自身艺术追求的基础上,寻找与自己趣味相投的观众。也为观众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品提供了标示。它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也是舞蹈作品实现文化经济双重价值的途径。
拉班的“教育舞蹈”思想研究
作者: 霍蕾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意舞蹈   鲁道夫·冯·拉班   教育舞蹈   现代舞   舞蹈教育  
描述: 对比“半脑教育”,它更具有培养人们的空间感、审美感,以及社会交往、迁移能力等优势,并能使受教育者便捷地获取各类知识,体验不同的心灵方式,形成多路思维和科学的世界观。因此,它十分适合中小学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本文研究拉班的“教育舞蹈”思想,意在借鉴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提高这种以“教育”为目的、以“舞蹈”为手段的舞蹈在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整体教学水平,打破在中国舞蹈界唯“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是尊的坚冰。
论舞蹈批评的类型划分与定位
作者: 李晓媛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定位   类型划分   功能特质   舞蹈批评  
描述: 又会予以读者不同的启迪与感受,我们有必要更进一步地将其完善与归类,以便对“舞蹈批评”的认知上升到更加系统的理论高度。本篇论文是笔者在前人的总结和个人分析审视的基础之上,结合舞蹈期刊的大量批评文章来进一步浅析当下舞蹈批评类型的划分与定位。试图透过“报道评判式”、“深入分析式”、“理论研究式”和“再创式”四种批评类型来探究各自的定位、特点及其划分,并以个案分析的呈现方式予以深入浅出地说明,使批评类型不断细化,从而明晰当下舞蹈批评的存在方式与文本运用。
白居易乐舞诗的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 石曼晴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舞人   舞作   乐舞诗  
描述: 创作诗歌总量达两千八百余首,其中乐舞诗的数量也十分可观。其乐舞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乐舞作品服饰、道具,相关乐器的描绘,也有对当时乐舞作品和乐舞伎人的直接描写。因白居易本人的诗歌创作追求“老妪可解”的平易近人之风,而这一点与宋人论诗时普遍强调的“含蓄蕴藉、从容不迫”相悖,因此白居易这种浅近通俗的诗风遭到后人的极多诟病,因而后人对于白居易诗歌的研究相对其他唐代诗人十分有限,对其乐舞诗的分析也相对薄弱,因而从“乐舞诗”这一侧面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了解唐代乐舞艺术全貌有着一定的帮助。
吴晓邦新舞蹈教育施教方法研究
作者: 孙晶晶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施教方法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新舞蹈教育   吴晓邦  
描述: 舞蹈教育改革步履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深入研究吴晓邦的新舞蹈教育施教方法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吴晓邦不仅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现、当代舞蹈的奠基者,而且是中国当代舞蹈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舞蹈教育实践中建立的新舞蹈教学体系和方法,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工作者;为中国舞蹈教育的教学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亦为舞蹈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研究他的舞蹈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施教方法,对于解决当代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吴晓邦在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进行的新舞蹈教育的施教方法及其成效为主要切入点,对支撑其施教方法的教育思想的背景及基础、教育理念及实施途径、施教方法及训练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所产生的教学影响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和施教方法是在现代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创新精神的影响中建立起来,例如“五四”新文化的精神、现代舞的创造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知行合一的现代教育精神等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独特的新舞蹈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吴晓邦新舞蹈教育施教途径是以“人体自然法则”的理论为基础,以“呼吸、动作、想象”为训练要素,以“创作实习”为训练重点。因而,吴晓邦的新舞蹈教育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当今的舞蹈教育施教方法以重要的启示:即舞蹈教育的施教方法应该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变“模仿性”为“研究性”,变“独白”为“对话”,变“输入”为“输出”,变“封闭”为“开放”;使得人才培养变“技能型”为“知识型”,变“表演型”为“创造型”,变“单一型”为“综合型”……从而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与完善,促进了人才培养民主科学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全面素质的完善。因此,吴晓邦的教学理念及其施教方法为解决当前中国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为中国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与育人途径提供了建设性的发展思路,对于当代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示范的价值。
录像舞蹈的历史源流及创作分析
作者: 张曦丹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录像舞蹈   实验性   创作规律   跨界合作   舞蹈影像  
描述:1.跨界的合作模式2.多元的传播平台3.不易复现于舞台的表现形式。继而通过整理归纳中外学者对录像舞蹈的定义,将其总结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并确定了狭义的(即创造性的)录像舞蹈作为本文的探讨范围。在此
< 1 2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