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论泉州戏曲的源流
作者: 陈水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泉州   源流   戏曲艺术  
描述: 在不断的互动、促进和包容中而得以不断地完善、成熟和发展的。
传承民族文化瑰宝 共育闽台艺术奇葩:歌仔戏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赖景琼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歌仔戏   戏曲艺术   音乐教学  
描述: 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是传承和普及闽台文化、体现两岸同根同源的活化石。本文阐述将歌仔戏引进中学音乐课堂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剖析歌仔戏引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总结教学与探索中的实践经验,为歌仔戏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中学校园和推广提供参考。
泉州梨园戏与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罗金满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民俗文化   传承与创新   泉州梨园戏  
描述: 与民俗、演艺习俗及梨园戏的传承发展与民俗等方面,对梨园戏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首先,追溯梨园戏形成发展的民俗文化渊源,探讨了影响梨园戏的民俗文化源头,着重分析梨园戏与口头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梨园戏演出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梨园戏的岁时习俗演出、以神诞为主的酬神演出、家庭喜庆和玩赏习俗等演出,并简介梨园戏在其它广大闽南语地区的演出情况;接着,探讨梨园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而又具特色的演艺习俗,包括戏神信仰习俗、戏班组织生活习俗和演出习俗等。最后,就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了它近年来根据民俗需求的变化在表演艺术、剧目、发展策略及传媒技术与途径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梨园戏感悟
作者: 王晓燕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种类   梨园戏   感悟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描述: 中国戏曲自宋元始发展到今天其面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戏曲的样式和种类也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戏曲艺术已发展得非常的完美并且种类繁多。
南音《偷眼眺》的文学蓝本
作者: 马晓霓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音散曲   《荔镜记》   戏曲作品   《偷眼眺》   《荔镜奇逢集》   戏曲艺术  
描述: 弦管"的说法也提供了一则相反的力证。
“古雅秀美”及其“经典化”意义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音乐分析
作者: 李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音乐分析   唱腔设计   曲牌   戏曲音乐   梨园戏   经典化   李氏   戏曲艺术   再创造  
描述: 《董生与李氏》取材自尤凤伟的现代小说《乌鸦》,著名编剧王仁杰先生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情节发展进行了再创造,在梨园戏传统结构框架下,以富于传奇色彩的精巧构思,讲述书塾教师董生受彭员外临终嘱托,监视彭员外
自古真情可动天:观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作者: 胡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程式   观众   情感   主要人物   梨园戏   创作者   剧种   李氏   人物形象   戏曲艺术  
描述: 在中国传统的理念中,鄙视"情欲"的同时,却又极为赞赏真挚的情感以及发于本心的热忱。而当这种"情"与"理"的矛盾和抗争,被设置于戏剧作品之中、附着在主
梨园戏"陈三五娘"
作者: 张艾丁   年份: 195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色彩   民族遗产   语言   表演艺术   保留   宋元南戏   梨园戏   剧种   戏曲艺术   演出形式  
描述: 宋以来的一些曲牌与乐器;此外,它还有着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由于局处一隅,受晚近其他各大剧种的影响较少,因而更多地保留了原有的演出形式与自己特有的风格。——无疑问地,梨园戏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的民族遗产,值得我们学习、丰富、发扬的古典戏曲艺术。
现代剧场境遇中的戏曲导演艺术摭论:以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例
作者: 于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程式   传统戏曲   人物性格   梨园戏   演员   导演艺术   戏曲艺术   李氏   金子   现代剧场  
描述: 代生活及其影响的现代人的情
戏曲舞台的记忆文明历史的再现—一“福建戏曲大观”巡礼
作者: 唐莉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文化   地方戏曲   戏曲舞台   福建   高科技手段   专题陈列   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   传统文化  
描述: 相关资料的展示,并融入戏曲艺术的舞台、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要素,突出表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完美结合的艺术氛围,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动态的戏曲表演程式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独具特色的福建戏曲 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戏曲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表演艺术独特精湛,而且深深植根于民间,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诸如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等一些主要剧种,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不仅活跃在全省各地的舞台上,而且走出国门,远扬海外。至2006年,这些主要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和传承载体,具有特殊的地位,迫切需要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为了展示、保护、传承和研究独具特色的福建地方戏曲,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福建博物院组织院内外文物界、戏曲界相关专家及学者历经两年多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戏曲文物征集,并对陈列大纲进行反复论证、多次修改调整, “福建戏曲大观”终于在2002年10月以其独特的构思设计、精美的陈列布置、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专家、学者及策展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文物界与戏曲界密切合作的产物,并于2005年在众多的参评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第六届( 2003~2004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福建戏曲大观”作为福建博物院新馆落成后的一个基本陈列长期对外展出,为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提供了宣传的载体,为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营造了展示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海西文化的构建,促进了福建戏曲艺术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创意新颖的展陈理念 “福建戏曲大观”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其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要与其他专题陈列一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启迪智慧,而且还要与众不同地突出戏曲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为此需要创新展陈理念,丰富展陈手段,把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对一个专题陈列来说,展示的空间再大也是有限的,而跨越千余年时空的福建地方戏曲的深厚历史积淀却是无限的。福建地方戏曲内容丰富多彩,仅各具特色的剧种就有30余个,不同题材的剧目更是多达10000多出。欲在有限的陈列展示空间中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对陈列内容所蕴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认真进行梳理,对展示的物品精心进行选择。陈列的主题内容确定后,如何以文物陈列的形式,精确地向观众展示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风貌、发展现状以及文化内涵,是一道新的课题,需要以创新的理念和独特的视角在构思、设计、制作等方面探索新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力求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福建戏曲大观”除了运用一般陈列中以历史文物为主体,配以绘画、雕塑、模型等艺术手法外,还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的艺术氛围。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展示效果使展示物品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生动而逼真地把福建戏曲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渐入角色,从视觉感官到心灵深处去感受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 特点鲜明的专题陈列 “福建戏曲大观”作为以展现戏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福建戏曲大观”将陈列的内容浓缩为“艺苑奇葩”、“剧苑百花”、“木偶艺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艺苑奇葩”,重点介绍福建地方戏曲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概况。展示的重点文物有:青铜时代福建闽侯黄土仑文化的代表“印纹硬陶鼓形器”,唐宋时期飞天乐伎纹样画像砖,寿山石雕舞俑,具有远古先民歌舞遗风、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滩舞面具,具有重要戏曲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剧本以及表现古代戏曲故事的金漆木雕等,这些经过精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福建地方戏曲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部分“剧苑百花”,以福建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主要特征及其千姿百态的风貌和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引起观众的喜爱和兴趣。首先在显著的位置介绍了对福建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声腔产生重要影响的南音,突现其在福建戏曲音乐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展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和梨园戏时,着力突出剧种的南戏遗风及其古老的独一无二的表演程式。对于福建第一大剧种闽剧的介绍则以演出海报和演出服装及众多各具特色的乐器,展现了闽剧发展进程中的兼容并蓄和不断创新。展橱中一幅毛主席接见闽剧大师郑奕奏的黑白照片格外引入注目,充分表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福建戏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展示至今仍拥有广泛观众的高甲戏时,最具代表性的丑角表演堪称一绝,其诙谐风趣、丑中见美的艺术特色令人过目难忘。而在介绍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源于大陆,诞生于台湾,折射出闽台两地乡音、乡情的歌仔戏(芗剧)时,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反映闽台两岸歌仔戏(芗剧)交流的情景,充分表明闽台两岸“史缘久、地缘近、人缘亲、文缘同、语缘通”的历史事实。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打城戏、四平戏等是相对较小的剧种,但也都是福建戏曲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需要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突出它们最鲜明的乡土特征和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木偶艺术”,作为福建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木偶戏,诸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幔帐木偶等种类,都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高超的制作水平享誉海内外。这部分重点通过实物陈列展示福建两位木偶头制作大师江加走和徐竹初的艺术生涯及其各具特色的作品,把观众带进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木偶世界。为了丰富展示内容,还绘制了《福建戏曲剧种分布图》、《福建戏曲赴潜、澳、台及国外演出图表》、《福建重点古戏台分布图》、《福建戏曲剧种分布地区及现存情况表》等相关图表,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福建戏曲剧种的分布、生存以及演出的现状。 为了充分展示丰富而独特的主题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一段。在场景的布置和制作等方面,注重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时尚元素表现古老的传统文化,并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为了强化文物展品的展示效果,独具创意地设计了具有福建民居特点的壁龛式展橱、展桓,使文物展品的展示更贴近生活,也更具有地方色彩。同时在陈列展示中融入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舞台、表演、唱腔、脸谱、布景、服饰、道具、乐器等基本要素,如把戏曲舞台上的幕布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符号,在展厅内频频出现。这些幕布与陈列展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装点整体的戏曲艺术氛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序厅的意念幕布自如运用、直切主题,让观众一走进展厅就犹如登上拉开帷幕的戏曲舞台,亲身去感受台前幕后演绎的精彩故事。展厅内造型多变、神态各异的脸谱形象,突现出戏曲艺术虚拟写意的丰富想象力。而独具匠心的是在展厅中央划出了近一百平方米的场地,仿建了一个古戏台,台下摆放着若干仿古桌椅。古戏台是以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古田临水宫古戏台为摹本按比例缩小而制成,它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还是一个精美的小舞台,与台下的仿古桌椅连成一片,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戏曲文化环境。在现代的陈列展示中,几乎都用上了声、光、电高科技手段, “福建戏曲大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不分场合,不讲分寸,远离了陈列展示内容的主题而滥用、乱用,效果必然适得其反。“福建戏曲大观”注重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准确把握一个“度”字,为渲染弘扬戏曲文化的主题发挥了其闪现亮点的特殊作用,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再则戏曲表演又是动态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它“动”起来,“活”起来。为此,在整个展厅中,设置有三个电视柜,播放福建戏曲发展的历史风貌。在“剧苑百花”展区和“木偶艺术”展区,各设一个影视立体合成景箱,利用这种新奇的梦幻般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一些莆仙戏的蹀步表演,梨园戏的旦角科介、高甲戏的丑角表演以及闽剧、芗剧的折子戏表演等富有艺术特色的舞台表演,以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在“木偶艺术”展区,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由电脑数码合成的提线木偶实体表演《钟馗醉酒》,生动地展现了木偶实体表演的艺术形象,大大增强了可看性和趣味性。中心舞台上采用了投影放映形式。电脑储存了大量优秀的戏曲节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选择所需要观赏的节目,为与观众互动和吸引观众参与创造了条件。动态的影像播映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福建戏曲大观”特色鲜明的主题内容和创意新颖的表现形式,不仅让观众进入展厅后从整体气氛上感受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还让观众在参观后流连忘返,有沉思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