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交往、认同和仪式中的广场舞--基于合肥滨湖新区H舞蹈队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 开薪悦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交往   认同   中国大妈   仪式   广场舞  
描述: 媒介的选择呈现,它被多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处,从一种休息娱乐方式变成了当下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甚至有报道称,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合肥滨湖新区以H舞队为主的广场舞群体进行了九个多月的观察、访谈与研究,从梳理广场舞的基本发展脉络出发,围绕交往、认同和仪式三个维度,笔者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他们“为何跳舞”,他们“所跳为何”以及是什么让他们“非跳不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宏观社会的变迁通过不同的方式投射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对微观层面个体的解读也许并不能概括复杂世界的全貌,但却能呈现出最鲜活、生动的个案。首先,在历史中的广场舞这部分,笔者对广场舞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概括梳理,勾画了它从发轫时作为集体劳作生活的手段,到解放前后用于政治动员的宣传工具,再到如今成为大部分中老年人实现交往的方式这一系列的时代内涵与特征。虽然关于广场舞的起源学界仍然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从来都不被视作一种单纯的艺术活动。其次,在交往中的广场舞这部分,笔者循着城外之“城”、“城”中之“舞”、“舞”中之“情”这一逻辑链条将大量的田野材料进行了有序的整合,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及特征描述出发,通过对舞台、舞蹈以及舞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当下广场舞的空间现状不容乐观,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并未很好地考虑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但这并不妨碍在夹缝中生存的广场舞能够成为当地中老年人获取信息、建立沟通并实现交往的重要媒介;而广场舞当中的大多数是时代中既伟大又渺小、既特殊又平凡的一群人,她们决定着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情感;而通过对人际关系格局的探究,笔者认为舞步背后存在着的孤独、人情与功利是驱使他们参与广场舞的重要力量。接着,在认同中的广场舞这部分,笔者以广场舞中的主力军中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围绕自我认同、我群认同以及社会认同展开探究。通过对个体生命经历的挖掘,笔者发现广场舞中的大多数她们经历过历史跌宕的伤痛,这使得她们有着强烈自我弥合的欲望,广场舞恰如其分地出现实现了她们自我表达的诉求;而认同能够促成共同体的诞生,在群体内存在着形式多样的认同方式,巩固着群体的向心力;在社会认同层面,被污名化的“中国大妈”成为“广场舞”的代言人,由于大妈们是舆论场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始终处于被消费的位置,加之社会巨变使得代际之间文化鸿沟的产生与理解的缺失,社会期待的塑形与她们想要挣脱角色束缚之间的矛盾,多方面皆导致广场舞大妈在当下成为饱受争议的群体。最后,在仪式中的广场舞这部分,笔者从日常和重大仪式的角度出发去审度当下的广场舞,认为仪式的体验感、凝聚力和强制性是让大部分人着了魔似的“非跳不可”的重要原因。广场舞编织了一张“意义之网”,让参与者在其中获得体验,通过反复践行,参与者将舞蹈内化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类仪式带来的强制控制。通过层层递进式分析,在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基础上,笔者将广场舞视作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媒介,通过它,一部分群体能够建立沟通、表达自我和共享体验,笔者还希望借此关照城市交往与传播的现状,深入反思隐藏在“广场舞”与“中国大妈”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问题,并提出微薄之见。
明清舞蹈诗初探
作者: 张茜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价值   明清舞蹈诗   史料价值  
描述: 这个名称应该更为合适。笔者将明清舞蹈诗分为三大类:“纯”舞蹈诗、咏剧舞蹈诗作以及舞蹈竹枝词,分别来对应明清时期三大舞蹈类型:上流社会独立的表演性舞蹈、戏曲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第一类“纯”舞蹈诗歌数量较少,基本上继承前代咏舞诗,尤其是唐代咏舞诗的艺术手法;第二类为咏剧诗中涉及舞蹈艺术的部分诗作,因为中国戏曲的本质是以“歌舞演故事”,故咏剧诗里有很多都描写了舞蹈艺术;第三类为舞蹈竹枝词,是三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内容主要吟咏明清时期的民族民间舞蹈,少量作品描绘了海外一些国家的舞蹈。在分别论述三类舞蹈诗的过程中,笔者亦会探讨舞蹈诗的价值意义,主要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本文创新点在于运用跨学科视野,具体结合舞蹈学、方志学、民俗学等知识和理论探讨明清舞蹈诗的特点、功能和意义。
镣铐下的舞蹈:小说《暮色》的电影改编
作者: 朱文惠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创造性   小说《暮色》   忠实性  
描述: 本文首先从小说《暮色》丰富精彩的故事内容和电影化的语言特征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作品的电影改编潜质。小说既描写了吸血鬼与普通人类之间真挚美好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也讲述了吸血鬼与狼人等异族生灵玄幻奇妙的故事,融魔幻、爱情、家庭和学校生活于一体,内容精彩动人,情节引人入胜,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小说的语言也呈现电影化特征,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和鲜明的色彩感,人物对话既体现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引导着情节的发展,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便利。然后本文将电影和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方法:即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使电影成为忠实于原著的独立的艺术作品。影片对原著的忠实主要体现在对原著主题内涵的再现、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风格的延续上,影片同时又通过对原著情节的增删、重新构思、声画造型的添加、电影艺术手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对时空的综合处理创造了新的银幕形象。最后本文探讨影片《暮色》的成功对国内电影改编的启示: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要把握原著精髓,对影片和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不应囿于成规,要敢于突破电影的类型界限,打造风格独特的影片;要选择契合原著角色的演员,尤其是有潜力的新人。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小说或电影本身,从宗教、哲学、美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单就这部小说或由之改编的影片分析其文本特征。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电影改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小说和影片的综合分析,说明这部作品改编的成功及不足之处,由此,国内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