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平阳木偶戏《南游传》的宗教价值
作者: 黄李娜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许逊   闾山教   南游传   平阳木偶戏   道教醮仪  
描述: 教教义,道教醮仪的舞台呈现与宗教内涵等。
“非遗”视角下的平阳木偶戏研究
作者: 黄李娜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立形态   重构   平阳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形态  
描述: 唱腔。4.传播陈靖姑民间信仰文化。这些特征可以提供给“非遗”视阈下的平阳木偶戏作为重构传统的样本和参考。二、通过对公立样态的平阳木偶戏现状的分析和考察,梳理出木偶戏由传统样式到现代样式的渐进发展的过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晶孙创立的木人戏社是新型木偶戏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上世纪四十年代陈鹤琴和他的学生虞哲光、王士心等人使新型木偶戏在上海形成气候并波及全国。1952年的“中苏友好月”开始之后,中国木偶界逐渐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型木偶剧(包括儿童剧)的创编和演出,这样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半个多世纪中国木偶戏发展的整体格局。三、“传统”是一种世代承袭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是在一定范围内社群人员所共有的、认同的,并始终坚守的东西,它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的代名词,其不同之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濒临消亡而又极具保存价值的传统,设定它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在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对它进行合理的保护。四、木偶戏的审美规定性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木偶戏的特性做出的一种限定,也就是木偶戏区别于其它戏剧艺术的特性。虚实结合、工具性和间离性是木偶戏的三大审美特征。从审美特征来关照平阳木偶戏,很容易混淆“非遗”视阈下的平阳木偶戏与现代木偶戏的区别。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平阳木偶戏仅仅是对延续了近千年的木偶戏传统的继承,而现代木偶戏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偏离。五、“重构”不是简单地还原,而是有所取舍。它是将珍贵的传统精华加以尽可能的保留和还原存真,而将传统中的糟粕加以扬弃。就平阳木偶戏而言,重构的传统底线应该是“竹把子”舞台或者“一条龙”舞台、边演边唱的表演方式和演员的传统技艺等,这其中偏废了任何一项,都会极大地削弱传统的分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