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及应用
作者: 丁静娜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德米特   作曲技巧   音乐创作   作曲理论  
描述: 保罗·兴德米特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伟大音乐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提出的理论都有着严谨的依据,同时也与艺术的表现力紧密相关,其理论主要包含了中音选择、作品分析、和声使用等。
有关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和具体应用分析
作者: 周幸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德米特   作曲理论   实际应用  
描述: 的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兴德米特的作曲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该理论的实际应用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兴德米特作曲理论的和弦连接研究
作者: 王素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德米特   和弦连接   作曲理论  
描述: 体使用。
在兴德米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论“和声力”与“旋律力”及其实际运用
作者: 石萌   来源: 西安音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旋律力   兴德米特   作曲技法   和声力  
描述: 于“和声力”与“旋律力”的问题。本论文在实际音乐作品分析中,不但会选择兴德米特自己的作品,还会选择兴德米特所处时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甚至还选择一些当代的中国作品进行分析,用来支撑本论文所提到的关于“和声力”与“旋律力”的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出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的实用价值、意义以及对中国作品甚至是对中国五声调式创作上的影响。
三位作曲家对我国民族调式和声发展的影响
作者: 蒋庆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德米特   影响   巴尔托克   民族调式和声   发展   德彪西  
描述: 简要概述德彪西、巴托克、兴德米特的和声特点与主要和声技术手法。他们的和声风格非常契合于我国民族调式风格的演进;旋律调式近似,影响着民族调式和声的发展。他们都有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础,但又不受其束缚,各自以其独有的方式,创立了现代和声技巧。
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及应用探究
作者: 王军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声起伏   和声理论   兴德米特   泛音列   扩展调性   引导音   二部骨架   音序  
描述: 起来具有两大特征——实用性和现代性。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包括了音高材料的组织原则、和声的运用、调性的安排以及作品的分析等等。但如何将其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去,包括兴德米特的原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译文和论文的论述均不多,因此该理论的应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我国近代作曲家谭小麟(1911——1948)在美国留学期间,有四年时间师从保罗·兴德米特,对兴氏的作曲理论及其运用深得其精髓。1946——1948年谭小麟在上海音专作曲系任教时,对即将毕业的几位同学重点地讲授了兴氏的和声理论,并具体指导同学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一理论。兴氏理论最简要地说,是将半音阶作为音乐的媒介,将和声、旋律置于半音阶上去研讨去写作,突破了大小调七声音阶的局限;兴氏建立的和弦分类表——依据音序Ⅱ——包括了所有可能有的和弦,在传统和声中几乎不可想象的和弦都在该表中;他提出一系列有关的理论和写作原则(如音序Ⅰ等),将这些和弦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开拓了最广阔的和声音响天地。兴氏理论是基于音(泛音列、结合音)的自然特性,自成一科学体系,它对任何时代、任何风格的作品都适用。兴氏坚持音乐按它的自然特性是有调性的。当然,对兴氏理论,国外也有不少文献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介绍、评论。本文从引言、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的特色、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创作实践、结语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从兴德米特简介、实用性和现代性以及提出问题如何将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去来阐述其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的特色主要从和弦构成、和弦结构的多样化、和弦根音的特殊性、按物理属性对和弦进行分类、按物理属性确定和弦价值、和声连接、和声起伏、同类同组且根音位置相同的和弦连接时的价值高低、和声运动中各种力的相互补偿作用、“引导音”原则、调性、调性的概念、音(调)关系、调性的确定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兴德米特作曲技术理论创作实践主要从二部骨架写作、利用旋律本身的和声内涵,进行低音声部写作、运用旋律的“级进进行”抽取旋律的骨干音级,并以骨干音级作为“二部骨架”的高音声部进行“二部骨架”的写作、设计“和声起伏”、“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声起伏”的设计、和弦的选择、呈示部分的和弦选择、展开部分的和弦选择、作品从属部分的和弦选择、和弦的紧张度比较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结语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特别从“二部骨架”的写作与“和声起伏”的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将兴氏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