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相关搜索词
追寻历史凭证 留存文化记忆:记泉州老文化人郑国权先生
作者: 李宇思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研究   传统戏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记忆   泉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权   郑国   泉州南音   代表作  
描述: "南音·泉州弦管"经过8年努力的申报,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日前,笔者拜访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老先生,追寻历史凭证、留存文化记忆中的艰辛历程。
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张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头琴   拉弦乐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传承   蒙古族   传统音乐  
描述: 文化遗产名录。
“雲山韶濩”古琴之刍议(上)
作者: 陈平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艺术精神   音乐文化   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世界遗产  
描述: 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俄罗斯手风琴大师尤里·希什金手风琴独奏音乐会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风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俄罗斯   哈尔滨市   独奏音乐会   理事会   大师   世界  
描述: 世界著名手风琴大师尤里·希什金独奏音乐会在哈尔滨市少年宫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世界手风琴联盟主席博德尔·雷蒙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世界手风琴联盟全权大使哈里琼斯,中外各界喜爱手风琴艺术的人士观看了音乐会。
传统表演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洛阳河洛大鼓为例
作者: 林乐飞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传统   河洛   对策   政府职能部门   大鼓   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 从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两个概念,从陌生词汇到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历了整整12年的春秋。这十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
泉州南音与梨园戏音乐比较研究
作者: 洪阳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表演艺术   文化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梨园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学   文化中心   泉州南音  
描述: 泉州南音与梨园戏是泉州的文化品牌。早在2002年,泉州南音(弦管)、木偶戏与梨园戏就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正式将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人,千万别把你怀中横抱的琵琶立起来——千年古乐·泉州南音
作者: 蔡湘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琵琶弹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闽南地区   古乐   琵琶演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方言   海内外   泉州南音   中国音乐  
描述: 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保留至今,并广泛流传海内外,形成辐射整个闽南、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闽南人聚居地的古老、鲜活、多彩的闽南文化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6年,泉州南音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泉州为核心区的闽南地区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南音套曲,圈内人又称为“指套”或“指”,现存48大套,每套由2至7支散曲组成,包括曲词、工义谱和琵琶演奏法。套曲通常只用于演奏,较少用于歌唱。演奏时由于使用主奏乐器的不同,由洞箫主奏称为“箫指”,由嗳仔(南音唢呐)主奏则称为“嗳仔指”。除此之外,南音套曲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先生教授学生时的必修教材使用。南音传承历来以口传心授为圭臬,凡学员都必须首先通过先生“念嘴”严格的口口相传,然后依据“指谱”规定的弹奏法学习弹奏琵琶。 器乐曲又称为“大谱”或“谱”,现存13套,多属标题性、多段体器乐套曲。其中尤以c《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合称为“四大名谱”,即南音人常说的“四梅走归”。 散曲在南音中占有最大分量,据有关部门统计应不少于3000首之多。散曲内容多取材于唐宋传奇、话本、戏曲人物故事和市井中的人情世故,所以既通俗易懂,又便于传唱,自古以来闽南地区广大听众不仅喜欢欣赏、争相传唱,而且热情参与创作,终使蔚成“词山曲海”。 南音曲调优雅、内容宏富,尤其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时至今日,海内外凡演唱南音始终保持执拍者居中,琵琶、二弦,洞箫、三弦分列左右两侧的固定演唱队形模式,保留了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古老演唱形式。每逢正规演唱,则都严格遵守先奏指套,再唱散曲,最后合奏器乐曲“煞谱”的传统规定,而自古如此,未有改变。 古老民族器乐的活体标本 南音所使用的主奏乐器包括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称“上四管”。南音琵琶为横抱曲项琵琶,直接保留了汉魏时期琵琶演奏的遗制。《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收录四川乐山东汉崖墓琵琶演奏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琵琶演奏画像砖等,反映了近2000年前横弹琵琶的古老演奏传统。而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横抱的琵琶,则从琵琶的形制到演奏的方式都与现今南音高度一致。时至今日,流行在全国各地的琵琶几乎都演成了竖抱直项的琵琶,正是看到了这样一种严峻的现实,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万分感慨地对着泉州疾呼: 南音洞箫古称尺八,继承了汉唐“十目九节”古制。而似如此规制的尺八,在唐宋之后中国也几近消失,反由于千年前流传到东瀛而保留在日本。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保留有多种唐制尺八,五孔尺八演奏今天依然在臼本流行。1983年春天,日本松竹映画株式会社大岭俊顺导演千里迢迢辗转来泉州寻找尺八之根。仅隔一年,以木村淡鹏为团长的专访团临离开泉州时深情地说:“终于找到了尺八故乡。”此后不久,日本主要从事尺八讲习传授、制作研究和交流的“竹精会”改名“泉州会”,并多次应邀来泉参加“国际南音大会唱”盛会。 南音二弦造型独特,两条弦系于轸头的位置与二胡正好相反,被认为是唐代奚琴的遗制。三弦在南音中属低音乐器,与琵琶弹奏形成阴阳互补的关系。公元八世纪《教坊记》已有教习三弦的记载。 除上述四管乐器以外,南音另一件主奏乐器拍板同样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印记。拍板为拍击乐器,击拍者居中掌控节奏。拍板起于何时难以稽考,但如前引汉相和歌丝竹相和,执节而歌,以及唐宋已盛行状况,起源之早,不言自明。早期拍板有九板、六板、五板之分,建于唐宋时期的泉州开元寺—飞天乐伎”手持拍板也有六板、五板不同,印证了泉州南音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南音习俗与自成体系的工义谱 南音拥有自己的乐神崇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祭拜仪式庄重肃穆,披红带彩、三跪九叩,焚香献曲,礼毕而后乐止。所祀乐神郎君大仙,名孟昶,原是后蜀皇帝。据南音学者郑国权考证,孟昶及爱妃花蕊夫人精通音律,只因亡国,举族被掳入北宋汴京。靖康变后,大批原后蜀乐工跟随赵宋南外宗正司辗转迁徙泉州,怀念旧主,固守祭拜孟昶郎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段佳话。 南音使用的工义谱以“义工六思一”对应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谱式竖排记写,从左至右依次为谱字(音符)、指骨(琵琶弹奏 法)、撩拍(拍子节奏)。原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指出:南音工义潜与全国工尺谱是“稍有略同而大有质异”。使用南音工义谱记录的传本为南音的传承与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当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于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明刊闽南戏曲弦管”刊本3种,共载录南音锦曲曲词250多首,现今南音曲本已知比较,基本保持四五百年前唱词原貌不变。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的《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所录70首曲子竟然都标上了与现今南音曲谱一样的“框撩”谱,使得今天南音人对照现今南音谱即可进行演唱。近几年来,民间又陆续搜寻到一批清代中晚期手抄南音唱本,如《道光指谱》《咸丰文焕堂指谱》等,更是完整的工义谱曲本。正是据以此,我们才可以有把握地说,南音确实保存了上溯四五百年的唱腔从未间断。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难怪许多专家要为此而大加赞赏,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田青说:“直到听到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在泉州地区扎根开花,俨然已成为泉州地区民间歌舞、戏曲艺术之母。以泉州南音为代表的泉腔音乐,深深地影响、渗透进泉州古老地方剧种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的骨髓之中。南音中还保留诸多重要的泉州宗教文化信息,如套曲“弟子坛”中的道教诸神、“普庵咒”中的“南海观音赞”等。而当著名南音学者王耀华教授以其敏锐的目光察觉“南海观音赞”中的“兜勒声”,竟然保存了与汉张謇出使西域带回中国的“摩诃兜勒”歌曲相关联的重要印记,使学术界对南音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亦加引起关注。泉腔南音香飘四海 泉州南音广泛流传到厦门、漳州广大闽南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且跟随过番出洋的华侨的足迹,传遍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甚至遍布五大洲凡闽南人的聚居地。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至今仍坚持开展活动的南音社团超过500多家。有学者研究全球属南音文化圈的人口竟达5000万。这些旅居海外的闽南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尤其珍爱家乡的南音,一代代传唱南音,南音已然成为游子们心中思念家乡的缕缕乡音。 南音流传海外最迟应不晚于明代,不久前有学者查阅到17世纪初英国人埃德蒙·斯考特在其著作《大爪哇记》中,提到万丹埠华人常在街边搭台,通宵“奏乐”的盛况。学者力图从各方面论证所奏音乐即南音。由是笔者联想起14年前在菲律宾马尼拉追踪一张发表于1850年英国《泰晤士报》标题为“马尼拉街头的音乐活动”的速写,画面上画的正是手持南音乐器演奏南音无疑,似可印证1603年印尼万丹街头演奏的应也就是南音。今年是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成立190周年,海内外南音弦友聚会马尼拉,同抒乡情,共唱乡音,其景其境,令人难忘。而其时若留意观察,即可听出所有歌者竟一律使用标准泉州方言演唱。南音之严谨,所谓“一韵不谐,若以为楚语”,也见证泉州作为南音发祥地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古乐南音传承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南音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保护。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泉州市文化部门的直接支持和组织下,泉州老城区三家最具影响的南音社——“迪风阁”“俱乐部”“升平奏”联合成立“泉州南音研究社”。60年代初即在此基础上成立有史以来首个专业音乐团体“泉州民间乐团”(即现在“泉州南音乐团”的前身),团结一大批名老艺人,吸收新生力量,致力弘扬南音传统,培养如马香缎等一批名扬海内外的杰出南音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南音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社会的认识和重视,政府和民间共同掀起一轮又一轮传承弘扬南音的热潮。1981年开始,泉州连续举办9届国际南音大会唱,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香港、澳门、台湾、臼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的南音社团,以及欧、美、澳洲有关国家专家、学者、艺术家来泉参与盛会,交流技艺,共唱南音。1985年“中国南音学会”成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飒任会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以及王今生等任副会长。此后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非遗优秀实践名册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养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福建   第七次会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   实践   传承人  
描述: 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福建木偶戏荣膺“优秀实践名册”: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 杨海平   陈小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录   后继   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名册   有效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   实践  
描述: 员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截至本次委员会会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达到10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