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相关搜索词
云南省罗平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研究
作者: 陈惊宇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平   丧葬仪式   仪式舞蹈   布依族  
描述: 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和解读。然后对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的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总结其发展变化背后的原动力。最后为布依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分为绪论、五个章节、结语三部分,结构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简述布依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对罗平地区的布依族历史溯源、地理环境和人口、生活生产和艺术成就等进行梳理,对布依族摩教和摩公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文献中的布依族丧葬仪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取出布依族丧葬仪式的主要特征。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布依族丧葬仪式的现状进行实录整理。第三章:对罗平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进行形态描述和特征分析。以《马郎舞》、《野毛人舞》、《狮子舞》为例,笔者采访民间艺人和舞蹈研究者,以及观看了1986年拍摄《马郎舞》的珍贵影像资料,分别从故事传说,舞体及表演时间、场域,仪式舞蹈程序、舞蹈动作、舞蹈服饰与道具、舞蹈音乐进行描述。总结整理了罗平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的特征。第四章:根据对罗平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的形态分析,结合罗平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得出了舞蹈所渗透的文化内涵——布依族生命观:猴子形象和农耕动作分别象征了布依族对“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延续”的认识。第五章:通过叙述当今布依族丧葬仪式以及仪式舞蹈的现状,总结仪式舞蹈在内容、功能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从社会组织、经济模式、思想观念三方面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动力。为布依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政府和文艺工作者两个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文化阐释:以花垣县大龙洞村为例
作者: 符洪健   来源: 吉首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形态   “还傩愿”仪式   仪式舞蹈  
描述: 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舞蹈的艺术形态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以大龙洞村作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观察“还傩愿”仪式舞蹈的呈现过程,分析仪式过程中舞蹈舞步的每个细节。运用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探析“还傩愿”仪式舞蹈的舞步姿态、服装道具以及音乐节奏的表现形态与特征;利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仪式舞蹈的表现形态及符号意义进行象征解读。看似简单的舞步,实质上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它能打开通向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神秘渠道,是一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图汇,它使天地人神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勾连的宇宙空间。“还傩愿”仪式舞蹈的宗教观念主要可以从神灵观、神性观、神人观三个方面展开。其功能主要体现为增强苗族内部族群认同、促进苗族的社会稳定、传承苗族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苗族人民的业余生活等。“还傩愿”仪式中包含了许多民族民间宗教艺术形态,构成了民族民间宗教的表现形式,所以研究“还傩愿”仪式舞蹈就要善于发现这个宗教舞蹈中所包含的可贵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对这种资源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舞蹈的艺术形态、宗教观念及社会功能的分析,为学者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西藏宗教舞蹈羌姆的舞蹈性研究
作者: 徐颖怡   来源: 西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以舞传密   宗教舞蹈   羌姆   仪式舞蹈  
描述: 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羌姆”,即西藏宗教舞蹈,是在祭祀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后来发展为佛苯密宗展示坛城中各种人物而舞蹈的一种仪式,即“羌姆”泛指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仪式舞蹈。“羌姆”在藏文中是个动词,是跳或舞的意思,由于是在祭祀活动中经常依据祭祀内容而跳的宗教舞蹈,久而久之羌姆一词成为西藏宗教舞蹈的专用名词。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生大师第一次在桑耶寺奠基仪式上向着天空跳起了金刚羌姆,在藏传佛教密宗仪式活动中便开始跳起了羌姆,它是用“以舞传密”的独特形式展现给世人,以丰富多彩的舞姿达到“人神共舞”,给观者留下“真神与变幻神”的舞姿想象空间。《西藏宗教舞蹈羌姆的舞蹈性研究》一文是以舞者的眼光,来研究羌姆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舞蹈内涵、舞蹈表演形式、舞蹈审美以及舞蹈传承与发展。羌姆是藏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藏族人民情感的一门舞蹈艺术。也是西藏民族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舞蹈艺术。它是用心、用意舞蹈的舞蹈。羌姆用“身”、“声”、“情”舞出了“神与人之间对话”。舞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舞出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愿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它的确蕴含了太多太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剖析反思、引以自豪的东西。羌姆舞蹈形象的塑造是在极其抽象中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它的动作在不停的流动中又有静止姿态的造型,在音乐伴奏的节奏中与音乐配合默契。面具、服饰、道具更是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的。特别需要提出的随着西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羌姆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受到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切和保护。羌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应在“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时代命题下充分发挥它重教化、重文化整合的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研究羌姆是研究西藏舞蹈文化,研究人的形态与内心情感,是研究西藏舞蹈发展史和舞蹈理论等形成过程。研究中必须坚持正确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在肯定、吸收羌姆舞蹈中的精华的同时,也要批判和抛弃糟粕,为发展创新西藏舞蹈事业做出贡献。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