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在南洋——东南亚南音发展概述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9

【类型】期刊

【作者】吴远鹏 

【刊名】暂无

【关键词】 东南亚地区 南音研究 南音 大会唱 南音社

【资助项】

【摘要】以上的海外泉州人侨居在南洋各国,泉州华侨把泉州南音带到了南洋各地。 (一)菲律宾 菲律宾是泉州南音在海外最流行的国家,共有二三十个南音社团活跃在菲律宾各地,其中马尼拉长和郎君社成立于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是海外华人社会中历史最悠久的南音团体。 早在宋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和菲律宾各岛之间有商贸往来。元代,泉州海商经常到菲律宾的麻逸、三岛等地进行商业活动。明代,泉州人纷纷移居菲律宾的苏禄、棉兰佬、怡朗、宿务和马尼拉、大港等地,1939年,据《南洋通报》社估计,全菲华侨总数至少有30万人。 清朝末期,朝廷政纲腐败,世界列强欺凌,中华大地疮疾满目,泉州地区匪盗横行,民不聊生,晋江涵口村的南音艺人陈锦戈不得不南渡谋生,在他将要离开家乡之时,南音师傅要他把琵琶带走,师兄弟、众弦友也纷纷以箫、弦相赠,师父眼含热泪地对他说:“阿铺,这‘家佩’是我们的先贤从黄河岸带到这东海边,现在伴你渡洋去吧!”陈锦戈到达菲律宾之后,勤奋努力,很快成为甲未地地区的商界翘楚。他看到许多和他一样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的同胞,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碰到事情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于是,团结和组织同胞相互支持协助的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一夜,许多南音爱好者聚集在他的竹编厂中,品竹调丝,一支支悲哀缠绵、愁思切切的乐曲不断拨动着他的心弦,忽然,他灵机一动,为防备西班牙殖民者的耳目,以创立音乐社为名来组织、服务侨胞的想法在他心中显现。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菲律宾华人社会史无前例的第一个侨团——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成立了。从此之后,“长和社”丝竹齐鸣,余音绕梁。在长和郎君社内挂有藏头楹联:“长歌绕梁南音怡情;和金调石炎岛蜚声。”“长是千年百代中原曲;和与五湖四海同生根。”长和郎君社在宿务设有分社。 (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与泉州往来历史久远。唐代,在沙捞越的桑多邦已经出现了包括泉州人在内的华人聚居区,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载有泉州至马来亚的吉兰丹、佛罗安、登流眉等地的航路、里程,两地往来频繁,18世纪起,泉州人开始成批移居马六甲、吉兰丹等地,1921年(民国10年)马来亚泉籍华侨就有34万多人。 马来西亚吡叻太平仁和公所创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距今有120年历史,发起人及会员多数为晋江东石镇华侨,因东石镇古称“仁和里”,故称“仁和公所”,公所南音社经常举行演奏、演唱活动,蜚声全马;成立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的巴生雪兰莪永舂公所设有南乐组;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南音社团有马来西亚“沁兰阁”、马来西亚“云林阁”、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等;1981年8月,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成立南乐组,并主办第3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 (三)印度尼西亚 印尼是泉州人移居历史最早、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宋代,泉州人已经到阁婆(今爪哇岛东部)经商、居留,南宋时赵汝适著《诸蕃志》一书对此进行记载。元时忽必烈出兵攻打爪哇新柯沙国,一些病卒滞留勾栏山中,杜坂、巨港等地也有泉州华侨聚居区。明代,前往印尼群岛谋生的泉州人大量增加,杜板、锦石、泅水、巨港、万丹、三宝垄等地,都有华人聚居的村社,《明史》亦记载,顺塔,又名下港,在岛北海滨,流寓者多广东及漳泉人。清朝,泉州人移居印尼持续不断,形成高潮,至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全印尼有华侨人口近54万人,主要分布在爪哇、马都拉和苏门答腊。1930年印尼华侨人数增加到将近120万人,其中福建籍为55.5万人,几占一半。 印尼早期的南音组织主要有:先达“锦风阁”南音社、三宝垄“云林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酷爱南音的南安诗山籍华侨林志良,组织印尼东方音乐社(后改称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广泛联络东南亚和大陆弦友,多次率团回泉州参加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 (四)新加坡 新加坡最早的南音组织是“横云阁”,创立于19世纪末,曾盛极一时。 早期到达新加坡的泉州华侨,在工作尚无着落之时,大多租住在“估俚间”(单身工宿舍),数十人合住一间,每人一条毯子,一个箱头,存放衣物,每月出5毛或1块钱作费用。当时新加坡由泉州、晋江华侨设立的“估俚间”达60多间,分布在小埠如旧咨厘、新街内、牛廓巷、火城、大埠如漆街、衣箱街(北京街)、直落亚逸街、丝丝街、八间仔、十一间等地。数十年后,华侨工友都已成家立业,不再寄宿共同宿舍,一些“估俚间”成为老工友聚会的场所,有的则发展成南音爱好者聚集弹唱的地方,成为社团组织的会所,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泉声音乐社。 1939年新加坡成立南音组织——云庐音乐社,后组织成立了湘灵音乐社,以保存和继承传统南音艺术为宗旨,成立了颇具影响力的新加坡传统南乐社,该社成立10年来,努力弘扬南音这一典雅优美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除应邀参加狮城各项南音演唱活动之外,多次出席泉州及其他海内外各地主办的南音大会唱,同时还组团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访问,与各地前辈弦友交流学习,增进友谊,提高技艺。 (五)文莱 文莱是南洋一个岛国。早在唐代泉州与渤泥(文莱)就已经有通商贸易。宋元时期,文莱到中国朝贡的船舶多停泊泉州,贡使亦多取道泉州启锚回国。明代,文莱一度成为泉州商船往东、西洋航线的分界线中途站,成为泉州和南洋贸易的集散区。 1958年,文莱成立了婆罗乃群声音乐社,由吴铉滟先生担任社长,音乐社下设南音队、群声儿童闽剧团,该社系由吴铉滟、林天成、王仁程等人发起,初期有社员48人,后增加到200人左右。 (六)缅甸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移居缅甸的泉州华侨日益增多。 在20世纪30年代,缅甸首都仰光有一位南音演唱名家吴文猷先生,当时仰光河滨街有一所“韵新别墅”,是闽南侨商娱乐消闲的俱乐部,里面成立了一个南音组织,负责人是李崇回先生,吴文猷先生经常在这里演唱和教授南音,被尊为“南管师父”。 直到二战胜利之后,这些华侨南音爱好者返回仰光,又重新组织南音演唱社团一一群忠国乐研究社。研究社成立后,经常在节日组织南音演唱、演奏或是参加文艺晚会,活跃侨胞们的业余生活。在1950年的一次游艺晚会上,群忠国乐研究社的南音演奏节目有琵琶演奏《梅花操》和南曲填新词演唱。1963年,在曼德勒市的泉州等闽南籍华侨组织成立了闽南文娱社,经常为侨胞们演出戏曲、戏剧,丰富闽南侨胞们的文娱生活。 二、海内外南音乐社交流活动 为了能将南音艺术更好地传承下来,海外南音社团纷纷礼聘家乡泉州的著名南音艺师到侨居地设馆授徒、传授技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南音界走出国门,应邀到南洋一带传授技艺及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泉州南音乐团的马香缎多次赴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演出及教授技艺,其演喝、演奏技艺深受海外弦友赞誉。1990年,泉州的吴淑珍老师被印尼东方音乐社聘为常任南音教授,南渡印尼任教。在当地,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华人子女已不懂汉语和闽南话,学习南音首先遇到语言障碍,吴淑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将南音唱词翻译为印尼方言,让这些初学者能领略这来自家乡的天籁之音;吴淑珍的女儿郑芳卉,自小学习南音,也曾到印尼、菲律宾、等地区演出。1995、1996年,泉州南音乐团李白燕先后应邀到菲律宾、新加坡演出,1997年,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等6人应印尼雅加达、泅水的南音社团邀请访问该地。泉州南音界还多次组团或参加全省组团到南洋地区参加南音社团庆典等活动,如1990年参加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成立170周年庆典,并获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接见;其他如参加菲律宾国风郎君社50周年、60周年庆典(1985、1995年),新加坡国际南音大会唱与南音学术研讨会等等。 三、南音乐谱的传承、汇编、出版现状 在南洋的南音社团传承泉州南音并非仅仅是传唱南音,他们还十分注重南音曲簿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注重对南音艺术的历史考证和对南音的曲韵、旋律、唱词、发音、咬字、乐器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为传承、发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所属分类】暂无分类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