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板凳”坐“热”的16年——守候南音的吴珊珊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6

【类型】期刊

【作者】戴青 

【刊名】暂无

【关键词】 曲谱 抢救 资料 艺术研究 集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谱 保护 传统文化 泉州南音

【资助项】

【摘要】尝遍了人生百味: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来说,意识和时间意味着价值、完整性和多样性。对当地特有的传统音乐演唱、演奏技艺炉火纯青的人,多是一些老者?而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者大都体弱多病,他们一作古,这些精湛的传统技艺便随之消失。因此对这些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越早,能够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便越多, 萌生抢救泉州南音的念头是在1994年:吴珊硼说:“那时我还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当编审,正在编一套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书,从中了解到南音也与其他传统乐种一样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延续断层的困境,一种想法油然而生,抓紧抢救南音工作,有生之年替故乡做点贡献。”那年的元宵节,她从福州来到了南音的发祥地泉州,“在静心倾听了一曲曲典雅优美的南音,认真接触到一个个独具魅力的艺人之后,我作出了整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的决走”。作这个决定时的吴珊珊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而然挑起这份分沉甸甸的重担? “当时的意见只是想出版1本书,后来作了可行性调查,结果挺好,选题报告就计划出10本。”这项肩负纪实性、史料性、实用性的出版选题被新闻出版社看中,列为国家重点图书计划?因此1995年1月,在泉州成立了《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力公室。穿行风雨真诚求谱 泉州—直留有南音“曲三千”的说法,吴珊珊秉承着“资料以全取胜”的准则,开始了南音曲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闽东、浙南、粤东、赣南,金门、台湾……只要是有南音的地方,总能看见她的身影,为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她在乡间村落开始了成千上万次的寻访。“当时南音处于低潮,所到之处,都惨兮兮的,那些琵琶、二弦都吊在墙上,厚厚的一层土……太可惜了。”吴珊珊回忆起她最初田野采风的情景时,不无为当时的南音生存状况担忧。 “那个时候很多公路在拓宽,从福州到泉州要从早上7点坐到晚上7点,要是遇上堵车,一堵就是300多米。但是我们刮台风也去、下大雨也去,风雨无阻,根本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假期,一心想着搜集、抢救更多的南音曲谱。” 曲谱的搜集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很多老艺人已经辞世,按风俗曲谱在他们去世时也被烧了。有的老艺人因门户之见推托不见,有的曲谱被送人或当废纸卖了,还有的被当作“宝贝”绝不外借。遇到这种情况,吴珊珊唯有拿出自己的诚心、关心和耐心来说服。 还有一次,吴珊珊在采风时打听到附近有个人,他的爸爸和爷爷以及家里的一些人会演奏南音,而自己不会。文革的时候,他把很多曲谱拿到山上爸爸和爷爷的坟墓前烧掉了,烧完后觉得自己很愧对祖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想尽办法跟别人要曲谱,并用铜片照着南音的谱曲符号来标记,再请懂得南音的人来核对,最后将这些抄写好的南音曲谱整理好,放在一个木盒子里,一共有600多首。吴珊珊的团队找到这个人,跟他磨了3年,最后吴珊珊跟他说:“我把身份证和工作证压在这,借出复印一本就马上还你,再换另一本,行吗?”“原来你就是吴珊珊啊!”他一看到吴珊珊的身份证就愣了一下,其实他也一直在四处打探吴珊珊,打探她的为人,到底是不是实实在在为南音做事。知道她的情况后,他便把所有的曲谱拿出来让吴珊珊留存一份。 吴珊珊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我能坚持这么久,更多的是受到很多南音老艺人的感动,他们那种自发的抢救意识非常强。”有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听他爸爸的老师讲,南音是“词山曲海”,一直传言说有3000首。严谨的吴珊珊挨个地问“你亲眼见过,亲耳听过吗?”没有人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可是经过这十几年一点一滴在民间的寻访和整理,吴珊珊搜集到有根有据的南音曲谱至少6000首。这么多的曲谱都是真正热爱南音的老艺人们想方设法保存、珍藏下来的,并不是真的都烧掉了。还有的人喜欢南音就整理和抄写乐谱;有的人在得了重病后,抢时间来抄写,其中有两三位老艺人抄完乐谱一星期便去世了,是南音支持着他们的精气神。 在搜集南音乐谱的过程中,吴珊珊还致力于南音演奏方法的释疑。乐谱旁常写有一些演奏方法的注意事项,但如果不点破,很多人是无法理解其中的玄机。比如洞箫的“蜈蚣展须”,它是指原来用一根手指按孔的演奏方法,现在要用左右两根手指分别来按孔,像蜈蚣行走的样子一样,这样吹奏出来的音色是不同的。比如二弦的“摇橹弓”,是指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像摇橹一样的前后摆动,才能奏出独特的音色。像这样的难点,还有很多很多 绵里藏针卓有成效 南音乐谱的寻访搜集仅仅是众多繁琐复杂的南音集成编撰出版工作的第一步,搜集回来的乐谱、资料又该如何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数据库,实现数字化?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吴珊珊。 一个个支持南音研究的消息和政策,不断鼓励着她。1997年12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泉州南音研究”项目获得批准。1998年11月,成立该项目机构“泉州南音中心”。2003年2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泉州南音中心”成立“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作为泉州南音发掘、整理、研究、展示、交流、保护和利用的专业机构。2004年6月该院由市编委批复设立。 8月11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吴珊珊所在的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在她和资料馆员的陪同下走进了资料室,3大列保险箱式资料柜以及一些设备陈列在这间不到40平米的房间内。资料柜的备注处,详细地标记着该柜中存放的按类别编排好的南音音频、视频、论文、乐谱等资料,查找起来特别方便。打开其中的一个资料柜,一个陈年的老式破损皮箱和用红色塑料袋打包好的乐谱映入眼帘。吴珊珊打开其中一份古线装的南音乐谱,浓浓的历史感便散发出来。“这里有很多乐谱是我向人家借的,借的资料我们都包了防蛀药并且标好借出人,然后将这些乐谱、资料复印扫描,留底入库,最后完璧归赵。也有很多是主动找上门,送给或者卖给我们的。”吴珊珊给我们介绍这些资料的情况。 她找出了菲律宾一家南音社的七十年代南音活动的照片和很漂亮的手抄本乐谱拿给我们看,还有这家南音社的账本,记录着他们当时活动的收支,接受的捐助。“古代的南音谱集我们没有,近现代的我们要尽可能地拥有。后人想要了解近现代的南音,我们是可以给他们提供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是海外南音社活动的真实情况和涉及到的各方面的资料。” “每一本谱集借过来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登记,然后看它有没有错页、漏页,之后用铅笔轻轻地编页码,再拿去复印扫描,复印完的要装订、分类,还要做卡片和目录,进行归类。” 美容不整容完善数据库 在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的制作室里,20多个年轻人正同时对着电脑进行南音谱曲的修版工作,吴珊珊将这项工作美名为“美容不整容”。说它“美容”,是因为很多送来扫描的南音乐谱,纸张、格式、字号都不统一,有的破损,有的浸水反透,还有的唱词跟指法、节奏是同样的颜色。既然要抢救、保存、供人研究,就要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因此每一页图都要经过这样的流程,工作量非常大。关键的一点,这些孩子有的也不懂南音,在他们上岗之前,还有一个专门的南音培训。 修版完成后,还有专门的目录、关键词录入工作,这个环节可谓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编辑出版的基础,更是实现南音谱集数字化的前提。在吴珊珊看来,将现有资料全部数据化,建立泉州南音资料数据库是更为重要的。于是,她跟软件公司洽谈,为南音乐谱量身设计了一套软件。“现在,你如果想找一首曲子,只要在检索处输入名称,便立即出现相关的讯息,它的撩拍、曲牌、所在的谱集、版本、页码都会直接显示。”介绍到数据库的重大作用时,吴珊珊止不住内心的喜悦。“让这个数据库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宝库是我们的愿望。” 一进入《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的编辑环节,很多工作问题就暴露了。由于专业性很强,吴珊珊便请南音老艺人进行严格校对、把关。二校、三校、四校、乃至最近的一次五校,她说:“这个事情如果做得越准确,将来的工作越好做,我之所以这么认真,我是把它作为文化工程来做的。” 穿行在南音的道路上16年了,16年里那个曾经趴在自己背上的小孙子已经长成了1米83的小伙子;16年里默默扛起坎坷、不解、猜疑、压力与无助,摸索、探寻、积累了多少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16年里《中国泉州南音集成》从无到有,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从无到有,泉州南音数据库从无到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管理模式从无到有,耗费了这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所属分类】暂无分类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